第七會:有十一品經。這是等、妙覺位。本會如來為會主,於普光明殿所說。十一品經。分別為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僧祇品,五、如來壽量品,六、諸菩薩住處品,七、佛不思議法品,八、如來十身相海品,九、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十、普賢行品,十一、如來出現品。此中僧祇品乃說佛教中的大數目。由於到了等覺地位的菩薩,所修內容廣闊無涯,普通數目字無法表明,佛果的功德更是重重無盡,常常以十佛剎微塵數來表示。這即大數目字。佛教裏邊的大數目字十重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如來壽量品,則顯示佛的壽量無盡。由十定品到菩薩住處品,此六品經文為等覺法門,詮示等覺菩薩自行化他的種種。等覺功行修圓滿時,即證妙覺果海。再來的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則是妙覺果海上的功德。由此上溯至十信開始,為差別因、差別果。後邊的普賢行品則為平等因,如來出現品為平等果。由第二會直到這第七會,這麼長的經文,在信、解、行、證四大分中,屬解的一分。清涼國師定其名為「修因契果生解分」。其內容著重在修法修行的全部過程,即圓滿修菩薩萬行的因華,莊嚴一乘無上佛果的具體說明。

 

第八會離世間品,普慧菩薩為會主,入佛華藏莊嚴三昧。在四大分中屬「行」的一分,澄觀清涼國師名之為「託法進修成行分」。後面入法界品則屬「依人證入成德分」,是第四「證分」。託法進修成行:所謂「法」,就是普慧菩薩提出的兩百個問題,普賢菩薩給予每題十答,而成兩千個答案。由於十數是個滿數,顥圓滿無盡之義。且華嚴旨在顯重重無盡之理,故每問給予十答。在此兩百問之中,其順序亦是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而來,但因內容遼闊,誦來如入大海,抓不到邊際,經古德整理分類後,我們知道,何處說何法。據華嚴四祖清涼國師的研究分析,此兩百問題中最初二十問為十信行;第二個二十問為十住行;第三個三十問為十行法;第四個二十九問為十迴向;第五個階段有五十問,所問為十地行;第六有五十一問,所問因圓果滿之行。則等覺、妙覺,皆包括其中。五十二個位子的內容,都在兩百個問題中解答。換句話說:從第二會到第七會,是一位一位地瞭解、說明,這裏則籠統說出。因此,華嚴經把這兩種文字體裁,定了兩種名稱。一位一位分開來說的,名之曰「行布」;總括起來說的,則叫做「圓融」。既然前已經歷五十二個位子修因契果生解了,何以尚要以圓融方式重說?這是因前面的行布偏重於明細、清楚的瞭解,圓融則著重解後起行的實踐功夫。瞭解等於看地圖一樣。例如從臺北到高雄,中間經過各處之路線,必須掌握,然後才不致走錯。但單知道,還不行,沒有真正上路,則始終到不了高雄。必得一段段地走去,最後,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解的一分與行的一分,大體上有些差別。

 

本品在華嚴經中,佔有極重要之地位。菩薩萬行,都由這裏邊開出。古人有將之單獨刊行,名曰《度世經》。此即離世間品的別行本。如同十地品與普賢行願品,也都有單行本流通。度世也就是離世間。度者,離也。另有一經稱《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難,乃人家問難。此就普賢菩薩答覆普慧二百問,所作兩千答案內容而名經,也是依能離的人、所離的法而訂經名。今本經稱之為《離世間品》,又作何解釋呢?這是說:世間一切染污惡行,行者到等覺位以後,便不會再沾染之故。另一義為,當我們發心修行時,應該知道,何為淨法,何為染法?佛典裏把淨法叫白法,染法叫黑法。要求出生死、證涅槃,就得遠離世間的貪、瞋、癡、愛、殺、盜、淫、妄等染污行-因那是令我們陷於黑暗之法-而非趣求清淨光明的白淨法。因而在本題來說,離開世間一切染污行,叫「離世間」,並非念了此品經文以後,就跑到這世間以外去。若作此解,不但是無法修行,也無處安立了。這是「離」字之大意。

 

再介紹「世間」二字。依佛經上說,有三種世間:一、有情世間:即眾生世間。大自大身天人,小至昆蟲、蟻螻,都是有情眾生。將此眾生界歸於一類,為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器就是器具、容器、器物等,一切有生命以外的東西。大至星球、高山、大海,小至一砂、一石、房子、衣服、剪刀、筷子、碗,都屬器世間。三、智正覺世間:智者,種種智身也。具如來大智慧,覺了世、出世間之法,乃如來為教化一切眾生的種種差別智身。既知有些三種世間,又當如何遠離呢?在佛經上常可見到說,這身體是空的。此一道理,實不易教人接受。明明是一個能說、能講、能吃、能睡、能工作、能行動的身子。如何說它是空的呢?這是由組織個體上而言,並非就功能上說。不管是高矮、美醜,其組成分子都是一樣的。依古印度哲學說,組成眾生身體的材料為四種元素──地、水、火、風。一、地大:代表我人身體中堅硬的東西,如骨頭、牙齒、頭髮、指甲等,這許多有質礙的東西。二、水大:身體中水分佔絕大部分。如血液、汗、淚、涕、唾、小便等,皆歸屬於水。三、火大:我們身體中的熱氣,即恒常保持的體溫。此是火大。四、風大:這風大是指呼吸氣而言。一呼一吸之中所端賴的空氣就是風。就醫學上說,人體必需有空氣中氧氣,隨著血液循環全身,供組織細胞以滋養,才能活命。針灸氣穴,即依此原理。所以人的呼吸以及轉動,就是風大。若一口氣不來,便活不成了。古印度說,身體由此四大元素組成,有如中國人談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似,所差唯風而已。如此一分析,知道身體由許多元素組全而成。如果一樣一樣分開來,或缺少其中某一種,則人馬上要死亡。因此佛說,人體是空的。這是由分析而認知的空理。

 

還有一種,是從根本理論上去體會其空性。因為佛說一切法都是「緣生無性」,都是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而成,假如將這些組合條件分散開來,那如幻的組合體便不存在。這就如同剛才所說,人的身體,若把地、水、火、風分開,身體就不存在,不需要一樣一樣去分析,從理論上一想即知。此即所謂的體空之理。瞭解此理,就可以離眾生世間。進一步推及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大自地球,小至一根針,其本身也是空的。它形成的原理也是因緣和合而有,缺一因一緣,就不能成立。故說,諸法亦空。山雖大,無非砂粒、土石之所聚集。砂粒、土石分散開來,山在那裏?針乃鋼鐵所鑄。如將成分解析,針亦散壞。如此體解一切法皆空,則器世間亦可離。智正覺世間,前面說過,是如來教化一切眾生的種種差別智身。既如此,又何以要離呢?我們不是要求一切智,要求取正覺嗎?這是因為佛法主要教我們離執。不好的東西固然不應執著,好的東西亦不應執著。一有執著,就不能解脫。智正覺既是度生之智,也是緣生法,故亦應捨。所謂:「過河必須船,到岸不用舟。」金剛經曰:「法尚應捨。」所指即此。雖然華嚴經上說,毘盧遮那如來有無量功德,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有無量功德,但功德在何處,又拿不出來。儘管「處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但若把這些功德執為實有,那就錯誤。因此佛說:大悲故,不住涅槃;大智故,不住生死。生死、涅槃都不住,「無住而住」,則智正覺世間也是空。若有所住,就不空;不空,便不能成佛。在瞭解人空、法空後,進一步將空理空掉,所以離三世間。本經七十三卷有幾句話,足為離世間之最好說明:救護一切眾生主夜神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其他還有很多不知道:「如諸菩薩摩訶薩超諸世間,現諸趣身,不住攀緣,了達一切諸法自性。」這了達一切諸法自性,即是法空之說明。「善能觀察一切諸法,得無我智,證無我法。」此為我空。「不住攀緣,無有障礙」,亦是不住世間的說明。「心常安住無二法門」,無二法門,無住而住也。非有,亦非無,不斷,亦不常。這就是離智正覺世間。以上這幾句話涵括了離三世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