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散花成城。吉、圓二疏皆云:「表佛地也」。此中亦分三節:第一、散花成城;第二、師子王佛說法;第三、散花成蓋,蓋復雨花。良賁疏大同此說,稍繁瑣耳。
目前分類: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20)
- Sep 09 Tue 2008 00:11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七)-2
- Sep 08 Mon 2008 00:0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七)-1
〈不思議品〉第六
〈不思議品〉表殊勝功德,分二:一、解品題。
凡是可以思量、卜度心來解決一件事理的,名曰「思」;可以言辭辯論而表決一個問題的,叫做「議」。然而這可思議的事理,都是世諦的。本經的般若是真諦,包括了理、智二者的成分。然而它是假名
- Aug 31 Sun 2008 17:40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六)-2
「諸界趣生,隨業緣現,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二、界趣空,此是法空的引申。「諸界」,三界也。「趣」,六趣也。「生」,四生也。所有眾生受報好醜,皆「隨」各個眾生所作的善惡「業緣」而顯「現」,「如」光」影」、聲「響,一切皆空」。
「識由業漂,乘四大起,無明愛縛,我我所生。」
- Aug 29 Fri 2008 17:18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六)-1
「時彼眾中第一法師為普明王而說偈言:『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須彌巨海,磨滅無餘。』」
此引斑足王文中第二、偈頌也。頌前為引言。「第一法師」,眾中之上首也,有道、有學,是善知識,故能對普明王有合乎般若至理的開導。
合有八偈:一、二偈,諸行無常觀,分二:一、依報。「劫火」之「劫」,據佛經所說,我們所依止的這一地球,有成、住、壞、空之四大劫。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至十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集二十增、減為一中劫;
- Aug 29 Fri 2008 17:1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五)-2
三、得福免罪
「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皆得解脫。」
這是世尊循世俗諦的方便,投眾生之所好,囑令「讀誦」、「受持」是《般若經》,於「人天果報,皆得滿足」。不特此也,且能消災滅罪。真是太便宜了!實則一個有宿根的人真
- Aug 26 Tue 2008 16:10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五)-2
三、得福免罪
「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皆得解脫。」
這是世尊循世俗諦的方便,投眾生之所好,囑令「讀誦」、「受持」是《般若經》,於「人天果報,皆得滿足」。不特此也,且能消災滅罪。真是太便宜了!實則一個有宿根的人真
- Aug 23 Sat 2008 17:3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五)-1
- Aug 21 Thu 2008 23:08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四)-2
「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
二、國有亂徵。「賊來破壞」者:一個國家承平日久,國君則荒婬無道,臣僚則文憩武嬉。加上橫征暴歛,以致民怨沸騰。桀傲不遜之徒,往往鋌而走險,小則嘯聚山林,強劫行
- Aug 17 Sun 2008 13:48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四)-1
諸大國王以他們的身分要求:如之何以佛的威神來保護他們的國土?這是切身的利害,並不算過分。我們讀經的人讀到這裏,也很同情十六國王,希望世尊指示出一套治國的方法來,諸如「足食、足兵」。但經文裏所提示的,唯有教導諸大國王,於國家亂徵已見的時候,讀誦般若,似乎離題太遠。經過我一再思考,我以為世尊不是軍事家,也不是政治家。《論語》:
- Aug 16 Sat 2008 10:39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三)- 1
「佛言:「大王! 法門非 一,亦 非無量 。何以 故?由 諸有情,色法、心 法、五取蘊相,我、人、知、見,種種根、行,品類無 邊。法門隨根,亦有無量。此諸法 性,非 相、非無相 ,而非無量 。若菩薩隨諸有情見一 、 見二,是即不見一 、二之義。了知一、二,非一、非 二,即勝義諦。取著一、二,若有、若無,即世俗諦。」」
二、答,分二:一、法隨機轉。
- Aug 14 Thu 2008 09:28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二)- 2
二、示般若體。「修實相者,如文字修」,如經文所說。丟開經文,實際去觀察苦、空、不淨、無常、無我;或直探心源,觀照無念心體。「實相即是」以下,第一、顯實相之功宏偉。以其為「諸佛」與「一切有情根本智母」,也是「一切智」慧之「體」。「諸佛未成佛」下,第二、顯實相為修行人的中樞。
- Aug 11 Mon 2008 20:24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二)- 1
「佛言:「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 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
二、答,分四:一、即俗而真。「文字者」,牒問辭中「不離文字」句。由「契經」乃至「論議」十二部經,其中「所有宣說」乃至「章句」雖然都是俗諦,然而智者了其性空,則「一切皆如,無非實相」。此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義也。如果於「文字相」而「取」著者,「即非實相」。〈十二部經,在《大智度論》三十三卷上有詳細的解釋。〉
- Aug 10 Sun 2008 21:39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一)- 2
一、菩薩了真化俗。此中樞紐在「般若無相」一句。般若包含了理智或事理而言。我前面引用過水陸科儀上一句話「法性湛然」。今以日、月與水來作個譬喻:日、月住在虛空,常放其廣大光明。地面上的風、雲、雷、雨,常使人間有陰、晴、晦、明之感。假如坐飛機昇到雲層以上,則日、月光明,依然如舊。站在日、月的立場來說,何嘗有陰、晴、晦、明之別?地面上既無陰、晴,日、月上也無明、暗。明暗是對待而有,所以二者皆空。水亦是如此。水性本靜,遇到風緣的激蕩,致使波濤洶湧,波浪澎湃;遇到泠緣,就有冰、雹、霜、雪的產生。而水的平靜性,並不因冰、雹、霜、雪或波濤洶湧而失去。如果失去了,則風平,浪不得靜;冰、雹消融,則不能恢復為水。所以在水的立場上來說,波濤、冰雹,此二皆空。
- Aug 09 Sat 2008 15:40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一)- 1
五、一偈,一二叵得。在理「解心」上「見」到二諦是「無二」,所以「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者:求二不得,難道是一嗎?不是。求「一亦不可得」。科文中的叵,不可也。
「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諦。」
- Aug 07 Thu 2008 17:55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 2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相勝義諦,體非自他作 ;因緣如幻有,亦非自他作。」
三、正說。九偈分九:一、一偈,二諦難思。「勝義諦」,法性理體,無名、「無相」,法爾如然;世俗諦,因緣和合,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其生也、滅也,有「如幻」法,短時間相似而「有」。二者,其「體」既非自作,亦非他作。水陸科儀上一開始就是:「法性湛然周法界,甚深無量絕言詮。」所以說,二諦難思。
- Aug 06 Wed 2008 15:22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 1
「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王佛法中,已問此義 。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即名為一義、二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二、許說。世尊許說的辭中「我今無說」等之四句,已經將二諦一、二之義全盤托出,毫無餘剩。蓋勝義諦本來是離名相,絕言詮的,祗可以心領神會;俗諦則有如鏡象,無實體可言。「無說、無聽」,則天真流露,萬法如如,豈可以言語、文字來糟塌它呢?昔曹山本寂禪師參禮洞山良价禪師。价問曹山曰:「你名叫什麼?」曰:「本寂。」「那個呢?」曰:「那個不叫本寂。」這一公案,似乎已用過一次,但惟有這一問答,最為適合,不惜再為拈出。「波斯匿王」雖然「於過去龍光王佛法中,已問此義」,不惜在世尊座前再為提出,作一番研究,以利益天下後世也。
- Aug 05 Tue 2008 14:01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二十九)- 2
三、結益
「說是法時,會中無量人、天大眾,有伏忍、空、無生忍、一 地、二地,乃至十地。無量菩薩, 得一 生補處。」
此明大眾得益也。「無量人、天大眾」顯其聽眾之多,而且及於天上。聽眾得益的文字很明顯,僅將幾個名相作一解釋。「伏忍」含有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置。「空」,即我空、法空、空空。「無生忍」,依十四忍序列,為七、八、九地,而經中有唯言得無生忍或無生法忍者,不必拘泥於文字。「一生補處」為十地以後的菩薩,將欲下生人間成佛之前,居兜率內院,為補處菩薩,然而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見《起信論》〉,故曰:「一生補處」。
此等文字,在每部經籍上都有。讀久了,便視為具文。然而佛陀說法,利益之廣,非言可喻。方之今人,不足為比。所以我們更不能忽略而應引以為媿。
- Aug 04 Mon 2008 14:56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二十九)- 1
七、因成如雲觀
「諸法因成 ,一切有情俱時因果、異時因果、 三世善、惡,如空中雲。」
此釋諸法因成如雲也。上一段側重在緣,此則偏重於因,所以說:「諸法因成」。親能生起為因,疏能助長為緣。依性宗說,心為一切法之主因。《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但 不及唯識宗說得有條理。《成唯識論》卷三上說:「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又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本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本識中具有諸法種子,諸雜染法,皆由種子發生現行。第二頌中的界字,因義。這一頌中於諸趣的染法及涅槃的淨法,皆歸功於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法平等之所依止 因。「由此」之「此」,即指阿賴耶識而言。「俱時因果」者,據良賁疏,如現身中,同一剎那從種子生現行,現行復熏成種子,三法 種、現、種同時,有二因果,故曰「俱時」。引《唯識》云:「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三法展轉,更互同時。」「異時因果」者,由感受之現行法熏成種子,藏於本識。遇境、遇緣,由種子再發生現行。此中因先果後,所以名異時。因此,「善惡」因果通於「三世」,然而幻生幻滅,「如空中雲」。
- Aug 03 Sun 2008 15:09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二十八)- 2
四、有為如焰觀
「諸法相續 ,念念不住, 剎那剎那非一 、非異 ,速起 、速滅,非斷、非常。諸有為法,如陽焰故。」
此釋諸法如陽焰也。「諸法」,諸有為法。諸法的存在「念念不住,剎那剎那」新陳代謝。前者已滅,後代者來,故曰「速起、速滅」,如鐘錶上的秒針相似。前滅後生,故「非一」;生滅皆在一法上立,故「非異」。前滅後生,故「非斷」;後者不是前者,故「非常」,是名「相續常」。有「如陽焰」,像春末、夏初之 交,泥土受陽光的蒸發,水分化成氣體佈滿上空,在陽光的照曬之下,視之如水。所以佛經上喻貪夫殉財色如渴鹿趁陽焰,以假為真,愚癡可愍。
- Aug 03 Sun 2008 15:01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二十八)-1
二、諸受如夢觀
「善男子!有情之受 ,依世俗立,若 有、若無,但生有情妄想憶念。作業、受果,皆名世諦。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婆羅門、剎帝利、毘舍、首陀,我、人,知 、 見,色法、心法,如夢所見。」
此釋諸受如夢也。世尊再呼波斯匿王而告之曰:「『善男子!有情』們所感『受』的,也就是聲色犬馬、嬌妻美妾、高官厚祿、高房大廈的享受,『依世俗立』。世俗皆相有性無、虛假不實也。虛假不實,所以『若有、若無』,徒然地為『有情妄想憶念』。如看電影,正放影片時,似乎一切皆真、『若有』;及至終幕『若無』,而觀者在歸途上,猶自『憶念』幕上的情節。在此如電影放映的過程中,『作業、受果,皆名世諦』,自作還是自受也。所以『三界、六趣』,乃至『色法、心法』,皆是一場春夢。」「婆羅門」,譯云梵志;「剎帝利」,譯云王族;「毘舍」,譯云商賈;「首陀」,譯云農、工、奴隸。印度之四姓,乃階級制度下之產物,亦婆羅門之惡作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