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因成如雲觀
「諸法因成 ,一切有情俱時因果、異時因果、 三世善、惡,如空中雲。」

       此釋諸法因成如雲也。上一段側重在緣,此則偏重於因,所以說:「諸法因成」。親能生起為因,疏能助長為緣。依性宗說,心為一切法之主因。《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但 不及唯識宗說得有條理。《成唯識論》卷三上說:「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又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本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本識中具有諸法種子,諸雜染法,皆由種子發生現行。第二頌中的界字,因義。這一頌中於諸趣的染法及涅槃的淨法,皆歸功於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法平等之所依止 因。「由此」之「此」,即指阿賴耶識而言。「俱時因果」者,據良賁疏,如現身中,同一剎那從種子生現行,現行復熏成種子,三法 種、現、種同時,有二因果,故曰「俱時」。引《唯識》云:「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三法展轉,更互同時。」「異時因果」者,由感受之現行法熏成種子,藏於本識。遇境、遇緣,由種子再發生現行。此中因先果後,所以名異時。因此,「善惡」因果通於「三世」,然而幻生幻滅,「如空中雲」。

        二、誡勸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無彼、此相,無自、他相,常行化利,無化利相。 是故應知 ,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 。 菩薩照見,知如幻士,無有體相,但如空華。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利自、他,如實觀察。」

        此世尊告誡並結束語也。「菩薩摩訶薩」既然觀察到世諦 如幻 、染污、不實,應該「住」於「無分別」的理智中。「彼」、「此」、「自」、「他 」,皆分別心也。以能分別心分別所分別的境,則目迷五色,耳亂五音,如風激海面,波浪起伏,無有已時。菩薩不但要制止惡欲,嚴守戒條;還要行六度萬行,以「化利自他」。更要在行化的過程中「無化利相」。「無化利相」者,無能化之人及所化之眾生相也。《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是故應知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此以凡夫反顯菩薩之應有的態度。「愚夫垢」染之識貪著五欲,如蜂戀好蜜,雖死不去。故曰:「為相所縛」。「菩薩」受了佛陀的熏陶,以智慧「照見」,知其「如幻 」,則不應如愚夫之無知了。「是為」下,結束語也。「菩薩」應作「如實觀察」, 以「住利自、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1319 的頭像
    mos1319

    ☆ 多元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