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嚴三昧」---珠網機體論
五教中的第五教是「華嚴三昧門」,旨在揭示「法界緣起」之理。「華嚴三昧門」主張以一切緣起事物皆入於平等法界之中:一入於一切,一切入於一,可說是一機體圓融的理論。「法界緣起」與「業惑緣起」對立。就小乘觀點,眾生因「無明業惑」與「十二因緣」而墮入生死輪轉。又因我法兩執,而陷入煩惱障與所知障,是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十二因緣」和「業惑緣起」雖能解釋人生的黑暗、痛苦、災難與罪惡,並激勵人「拔苦離惡」,但這個理論仍有兩大困難:一是根據「十二因緣」、「業惑緣起」解釋宇宙人生的來源,可說是一因果決定論;二是以「業惑」為「緣起」之理,不免視人生為苦海,視世界為五濁惡世,可說是一悲觀哲學。這樣的思想難以為中國人所接受,因為無論是中國的儒家還是道家,都尊道貴德,對於世界人生一貫採取肯定的態度。無論現行世界有多麼不理想,中國哲學家總本著淑世的精神,企圖善化世界人生,而不是否定之,捨棄之。這樣的思想使中國人接受了大乘佛教,而不是小乘佛教。杜順大師提出「法界緣起」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生即無生」---人法兩空反實在論
五教中的第二教是能破「我法兩執」的大乘始教,「生即無生門」。東美先生認為這使小乘教轉化到大乘始教的境地,也就是般若空宗的中觀體系。在大乘般若空宗把物質世界變成生理與心理世界,把十二入、十八界歸屬到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範疇,如此便成為「生即無生門」所說的「我法兩空」境界。換言之,小乘教主張諸法實有,大乘始教必須破除這項執見。杜順大師於是從「名」、「事」、「體」、「相」、「用」、「因」六種範疇分析,說明諸法均出於識心的虛妄分別,並非實有。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初祖杜順大師造「五教止觀」,為中國大乘佛學華嚴宗奠立基礎,其影響極為深遠。所謂「五教止觀」,就宗教立場而言,原是指五種不同層次的修行境界:法有我無門、生即無生門、事理圓融門、語觀雙絕門,以及華嚴三昧門,杜順大師並將之應用在判教上,以其分別代表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以及一乘圓教。杜順判教顯然在將小乘和大乘各教(有宗、空宗)均攝入華嚴一乘圓教之中,可謂用心良苦。然而從哲學的立場來看,「五教止觀」並不只是一篇重要的宗教文獻,其中還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嚴密的理性論證。「五教止觀」文章本身的目的在引導佛教思想由小入大,其用意深刻,值得重視。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華嚴宗判教是天臺宗“五時八教”以外又一種非常重要的教相判釋,歷來就備受佛教界和學術界的重視,在20世紀湧現的佛學研究成果中,對此多有述及。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華嚴宗的思想體系者,乃賢首法藏大師(六○三—七一二),相傳法藏為智儼弟子,智儼乃杜順弟子,而華嚴宗之成立,乃受杜順之著述所影響。因杜順之《五教止觀》和《法界觀門》二書,實為華嚴五時判教之始,其他如「同別二教」之區別,及「十玄緣起」的思想,亦是杜順所創立。其後智儼著《搜玄記》、《孔且章》及《十玄門》都是發揮「十玄緣起」的道理,至於「六相圓融」的學說,亦是智儼始說之。這些闡釋《華嚴經》的創新理論,便構成華嚴宗的基礎。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為華嚴宗特有之宗義,也是其圓教之圓義,但因華嚴經不共聲聞與其他大乘,所以如何以華嚴別教統攝一切經教便成為華嚴宗的重要課題。經過智儼 (602-668 CE) 及法藏 (643-712 CE) 師徒兩代的努力,建立了同別二教的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論點是透過法華的會三歸一而立了「同教一乘」,以作為聯結「別教一乘」的主要橋梁。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的異同,相同的是「一乘」,不同的是「別教」與「同教」之差異。在同一異中,智儼及法藏建立了別教華嚴勝於同教法華的理論,也就是華嚴勝於天台。智儼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搜玄記》及《孔目章》,而法藏則是在《五教章》中闡述,本文便以他們的意見為中心來討論同別二教的相關問題。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