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為華嚴宗特有之宗義,也是其圓教之圓義,但因華嚴經不共聲聞與其他大乘,所以如何以華嚴別教統攝一切經教便成為華嚴宗的重要課題。經過智儼 (602-668  CE) 及法藏 (643-712 CE) 師徒兩代的努力,建立了同別二教的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論點是透過法華的會三歸一而立了「同教一乘」,以作為聯結「別教一乘」的主要橋梁。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的異同,相同的是「一乘」,不同的是「別教」與「同教」之差異。在同一異中,智儼及法藏建立了別教華嚴勝於同教法華的理論,也就是華嚴勝於天台。智儼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搜玄記》及《孔目章》,而法藏則是在《五教章》中闡述,本文便以他們的意見為中心來討論同別二教的相關問題。

 

華嚴同別二教的討論,最近的代表作是吉津宜英的《華嚴一乘思想研究》(1),他這本書主要集中在智儼及法藏二人的同別二教論上,兼及義湘、慧苑、澄觀等,但著墨較少。吉津的主要觀點,是智儼的同別二教是平等的,而法藏則是高舉別教一乘優越於同教一乘的主張,和智儼有明顯的差異。吉津非常仔細地檢討了智儼及法藏的所有著作,把他們的作品中有關同別二教的用語及理論全部加以詳細地討論,因此如果要反對吉津先生的主張,也得對他所舉的典據予以討論,筆者目前並不太想如此進行。所以這只是藉用他引用的典據及討論成果來說明同別二教之異同。

 

傳統上是說同別二教由智儼提出,法藏集大成。智儼的同別二教主要在《搜玄記》和《孔目章》中有比較完整的說明,首先來看《搜玄記》。《搜玄記》以五門來解釋六十華嚴,在分文解釋以前是玄談,總論華嚴宗要,第二門「藏攝分齊」中提到了同別二教,這是在論漸頓圓三教中的「圓教」時所提到的。《搜玄記》卷一上說道︰

 

「第三、言圓教者,為於上達分階佛境者,說於解脫究竟法門,滿足佛事故名圓也。此(華嚴)經即頓及圓二教攝。所以知有圓教者,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寶山等准之。問︰此經何故上來通三乘分別及攝者?答︰為此經宗,通有同別二教、三乘境見聞及修等故也。如《法華經》三界之中三車引諸子出宅,露地別授大牛之車,仍此二教同在三界,為見聞境,又聲聞等為窮子,是其所引,故知小乘之外別有三乘,互得相引,主伴成宗也。」

 

首先智儼說華嚴經是屬於頓教及圓教所含攝,頓教與圓教的差別,在談教頓時說或是無差別或是依智及教而分一淺一深。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不論頓教或圓教來攝華嚴經都可以說得通,但是以漸如何通及攝便成問題。智儼解決的方式是說二乘漸教與圓頓的同別二教同在三界中時是「方便」,所以三界中人可以見聞,以方便引導出來,所以同別二教是「主」,餘為「伴」,因此仍成華嚴主伴之義。智儼是引法華以通三乘,所以有點借用之義,但並未明說同別二教之異。其次,智儼在《孔目章》中於同別二教有較詳細的說明,典型的代表是卷四的〈融會三乘決顯明一乘之妙趣〉一章,一般略稱〈融會章〉。〈融會章〉一開始便為同別二教定義,如︰

 

「夫圓通之法,以具德為宗,緣起理實用二門取會。其二門者,所謂同別二教也。別教者,別於三乘故,《法華經》云『三界外別索大牛之車』故也。同教者,經云『會三歸一』,故知同也。」

 

「緣起理實」是慧光所認為的華嚴經宗趣,由智儼及法藏、澄觀所繼承,而「同別二教」正是體會華嚴宗趣緣起理實之德相的二門。智儼在這明確地定義了同別二教,不過仍是引用《法華經》。法華的會三歸一是同教一乘,而法華的大白牛車是別教一乘,也就是依權顯實是同教一乘,而唯有一實才是別教一乘。所以再以此看《搜玄記》「藏攝分齊」所舉的法華喻及同別二教,便可了解明白同別二教攝漸,全是由方便所生。這智儼雖未分別說「緣起」由同教一乘,「理實」由別教一乘來取會,但從三車與一車喻看來,確實有這種傾向。

 

其次,智儼更仔細說明「同」的意義︰「又言同者,眾多別義,一言通目故言同。又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別取一義,餘無別相故言同耳。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

 

所以同教若同於一乘則成同教一乘,若小乘同於三乘,應是同教三乘,因此同教本身是有不同的等級的。相對之下,別教唯一乘而已,所以是別教一乘。不過同別二教中,又各有同別,別教之同別由理而成,同教之同別由教而成,如〈融會章〉說︰「又別教之中,亦有同別。由多即一,是其同也;為一中多,即是別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別。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為據機別,即是別也。」

 

「一中多」、「多即一」是華嚴圓義,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自體自相開合,不涉教乘。同教之同別是因於根機不同時為別,此別仍為同教中之別,而同教之同則入於一乘,是同教一乘義。

          

不過,智儼論同別二教,並不認為同別二教可獨立存在。所謂的「別」是因根機不同而成「別」,所謂「同」是會機同智而成為「同」,他說︰

 

「又一乘之法,對機以明別,非謂自相而可別。隨機論別,別別別別別別別別別別,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又一乘同法,對智以彰同,若引機以會同,則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即窮無盡也。」

 

所以同教一乘是引不同的根機來同智,這即是會三歸一會權歸實的精神。總之,這是隨機論別與引機會同的差異。其次,關於表達言教上同別二教的不同也是存在的。他說︰

 

「又小乘未窮論道故有諍論。三乘及同教窮其論道故有定論。別教一乘絕其論道,故無論義經;法門具滿,無喻可說故,無譬喻經;法門圓備,不可由致而說故,無因緣經,此則佛法善施教網極巧然矣。」

 

所以別教一乘圓滿勝過同教及三乘等,而自然不需有論義經、譬喻經、因緣經,所以這樣看來,別教一乘的華嚴是勝於說喻的法華的。

 

以上略舉智儼《搜玄記》及《孔目章》以明同別二教,接下來要說明法藏的看法。法藏同別二教論在其作品中以《五教章》所論為代表。《五教章》以十門論華嚴一乘圓教,其中第一門「建立一乘第一」是成立「同教一乘」和「別教一乘」最主要的部份,其餘九門則以各種角度來剖析一乘法。因此此處以第一門「建立一乘」所說為主來探討法藏同別二教,其餘九門所論為參考。

 

首先,從智儼《搜玄記》起,到法藏《五教章》為止,皆是引法華三車喻來建立華嚴的同別二教。也就是如果沒有法華會三歸一的教法,要建立華嚴同別二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在同別二教上華嚴與法華有密切的關聯,所以區辨起來相當困難。同別二教,法藏在《五教章》「建立一乘」中給予了定義如下︰

 

「今將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初明建立一乘者,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二。一、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則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緣起因分,則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之可見。就普賢復作二門︰一分相門,二該攝門。分相門者,此則別教一乘別於三乘。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牛車是一乘教也。」「二、該攝門者,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華嚴一乘分作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二門,所以同教一乘亦是華嚴所明的,但是別教一乘則是華嚴所獨具的,這由別教一乘分作性海果分和緣起因分二門便可理解。別教一乘果海是十佛境界海,離於言說,是普賢因行的最終歸趣,這是華嚴〈離世間品〉十佛義所明的。而緣起因分的別教一乘,則是所有華嚴可言說教法之究竟義,此即普賢境界。而這普賢門的別教一乘則再分為分相、該攝二門以明別教一乘的不共。分相是一乘與三乘不同,該攝是三乘全部融攝於一乘。一乘與三乘的不同,是透過法華三車與大白牛車不同來顯示。法藏《五教章》在「分相門」以十門來解析此一乘與三乘之差別。其中第四「德量差別」所說最能顯示同別二教之差別,法藏說︰「四、德量差別。謂宅內指外,但云牛車不言餘德,而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寶鈴等無量眾寶而莊嚴等,此即體具德也。又彼但

云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壯多力其疾如風等,用殊勝也。又云多諸儐從而侍衛等,行眷屬也。此等異相並約同教一乘以明異耳。又彼三中牛車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無主伴故。此則不爾,主伴具足攝德無量。是故經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無量寶車非適一也。此顯一乘無盡教義,此義廣說如華嚴中, 此約別教一乘以明異耳。

 

這是說大白牛車具諸莊嚴不同於三車,雖三車中有牛車,但非如大白牛車具體、用、行德,「同教一乘」之「一乘」即「大白牛車」,與三車之「牛車」(大乘)不同。但同教一乘只明一相方便而無主伴,與華嚴「別教一乘」又不同。華嚴有無盡教義,所以是無量的七寶大白牛車,具足主伴,與同教一乘不同。而別教一乘「廣說如華嚴中」,因此華嚴經是真正闡揚別教一乘的主體,而法華經則是在說同教一乘義。但法藏引《法華經》的經文「七寶大車其數無量」來證成別教一乘,因此可知法華本來也自有「別教一乘」義,卻被法藏貶為同教一乘。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法藏是以法華來建立華嚴別教一乘義的,法華經的經文已轉為華嚴圓義(無量大白牛車)了。天台法華中自有的無量寶車拱手讓給華嚴,就天台宗的立場來看恐怕很難接受吧﹗

 

不過,法藏的「同教一乘」分為「分諸乘」及「融本末」二門來說明,同教一乘的「分諸乘」是由一乘分出二乘、三乘乃至無量乘,是由一乘分為多乘,所以是「同教」的一乘所流出的。「融本末」則一切乘皆同會融無二,同一法界,即「同」諸乘於一乘。因此「同教一乘」主要是與其他乘同處的情況,而「別教一乘」則是「別教」自己獨存時的情況。

 

那麼法華經究竟要判為具有「別教一乘」的教義呢?或是判作唯有「同教一乘」教義?因為大白牛車畢竟是法華經所宣說的﹗

 

法藏在第二門「教義攝益第二」中非常明確地將法華經判入「同教一乘」中,因為法藏雖借「大白牛車」來明「別教一乘」,但此「大白牛車」卻已變成「自有教義」與他車無關的「大白牛車」了,它是沒有權實,沒有會歸的,自存自足的,法藏說︰「第二教義攝益者,此門有二︰先辨教義分齊,後明攝益分齊。初中又二,先示相,後開合。初中有三義︰一者,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如《華嚴》說,此當別教一乘。二者,如臨門三車自有教義。……三者,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界外別授大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義, 此當同教一乘,如《法華經》說。」

 

因此法藏明顯地將法華經的教義判為「同教一乘」,而唯華嚴才是明「別教一乘」的。所以儘管法藏在「建立一乘」時引了法華經許多的經文來說明「別教一乘」,但是法華經的教義本身卻不是「別教一乘」,只有華嚴才是別教一乘,法華經只是「同教一乘」而已。

 

但是這裏隱含的問題是,法藏「建立一乘」是建立了一乘有「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二種的一乘。為什麼所謂「釋迦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會出現二種一乘教義呢?是否是「別教一乘」本身並不能完全建立起「一乘」教呢?如果沒有「同教一乘」,「別教一乘」也能獨自存在而成為「一乘」嗎? 所以我們看到了法藏在第三門「 4 古今立教第三」中介紹天台四教時,其圓教竟不舉法華而代之以華嚴;第五門「分教開宗第五」法藏立小始終頓圓五教,明指圓教為別教一乘,而完全未安頓同教一乘的法華;「以理開宗」的十宗第十「圓明具德宗」也是別教一乘華嚴,但法華卻不知要安之在其他九宗之那一個。

 

因此,或許只有第六門「教起前後第六」以本末判一切教之先後時,才能將法華歸到「末教」吧﹗法藏說︰「第六、教起前後者,於中有二︰初、明稱法本教,二、明逐機末教。初者謂別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樹下,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該於九世十世,盡因陀羅微細境界,即於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並同時顯現。何以故?舒卷自在故。舒則該於九世,卷則在於一時。……如世間印法,讀文則句義前後,印之則同時顯現。」

 

所以所謂「同教一乘」雖早於海印三昧中現前,但仍是逐機末教之時才應機說法。所以可見「同教一乘」是由「別教一乘」所衍出。一是本教,另一應是末教。但並非說華嚴中無「同教一乘」義,因本教仍攝末教,雖小根不聞,教法已成。

          

以上略就《五教章》論同別二教。綜合智儼和法藏看法可以看出別教一乘的華嚴圓義是最殊勝的。而智儼的「別教一乘絕其論道」明顯地在說別教一乘優於「同教一乘」,吉津宜英先生的法藏特有的「別教一乘優越論」也許並不能站得住腳,因為智儼也具有法藏般的論調。

           

總而言之,高舉華嚴為別教一乘,華嚴是圓教,而貶法華為同教一乘,不給法華任何判教,尤其不判法華為圓教,法藏甚至把智者大師化法四教的圓教改為華嚴別教一乘,而法華則消失無,這種移花接木而且故意消音的作法,無非是要宏揚華嚴別教一乘的殊勝而已。

 

------------

轉載自: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13_8.htm 作者:莊崑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