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心見無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一亦不可得。」

        五、一偈,一二叵得。在理「解心」上「見」到二諦是「無二」,所以「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者:求二不得,難道是一嗎?不是。求「一亦不可得」。科文中的叵,不可也。

「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諦。」

         六、一偈,解一諦二。「解」是理解。於理論上說起來,無法說他是真在俗外,俗在真外,所以是「常自一」。如《成唯識論》上解三性說,於依他起上不起遍計執,當體就是圓成實。禪師也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但眾生二執未除以前,則所見者唯是事相,於理則茫然無知,故「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之義,由於迷悟的不同,那就是「真入勝義諦」了。

「世諦幻起,譬如虛空花,如影如毛輪,因緣故幻有。」

        七、一偈,世諦幻有。此唯世俗諦,幻化而有,文顯可知。毛輪乃日、月、燈四周之紅、綠輪圈,因目翳而有。

「幻化見幻化,愚夫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幻悉皆無。」

        八、一偈,智愚異見。以「幻化」的人見「幻化」的法,如夢中所見,無一不是實有。「幻師」,譬如玩木偶戲的人,當其正玩弄木偶時,觀眾無不隨其表情而有喜、怒、哀、樂之感,而「幻師」自己呢,他卻知道這是木偶,實在發生不了什麼感覺。所以「諦幻悉皆無」。

「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

        九、一偈,即一知多。真諦就是法界法性。法性猶如虛空,遍滿十方,體非一物,而不遺一物。而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俗諦是五蘊色、心諸法,由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成,是生滅的,是有垢淨的。一念了悟,即生滅而成不生滅;如其不了,即不生滅而成生滅。所以二諦是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的。因此,經上說:「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者,瞭解了上面的一、二之義,即一法遍於一切法,皆應當作同一的觀察。

        四、重申其義,分三。

「大王!菩薩摩訶薩住勝義諦,化諸有性(「性」、虛大師講錄作「情」),佛及有情,一而無二。何以故?有情、菩提,此二皆空。以有情空,得置菩提空;以 菩提空,得置有情空 。以一切法,空空故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皆空。:無明至一切智,無自相、無他相。於第一義,見無所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