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菩薩了真化俗。此中樞紐在「般若無相」一句。般若包含了理智或事理而言。我前面引用過水陸科儀上一句話「法性湛然」。今以日、月與水來作個譬喻:日、月住在虛空,常放其廣大光明。地面上的風、雲、雷、雨,常使人間有陰、晴、晦、明之感。假如坐飛機昇到雲層以上,則日、月光明,依然如舊。站在日、月的立場來說,何嘗有陰、晴、晦、明之別?地面上既無陰、晴,日、月上也無明、暗。明暗是對待而有,所以二者皆空。水亦是如此。水性本靜,遇到風緣的激蕩,致使波濤洶湧,波浪澎湃;遇到泠緣,就有冰、雹、霜、雪的產生。而水的平靜性,並不因冰、雹、霜、雪或波濤洶湧而失去。如果失去了,則風平,浪不得靜;冰、雹消融,則不能恢復為水。所以在水的立場上來說,波濤、冰雹,此二皆空。如果說有的話,那祗是短時間的幻相。而智者則知,當波濤洶湧時、冰雹凝結時,全體都是平靜性的存在。世尊本此原則,所以教導波斯匿王曰:「大王!菩薩」「住勝義諦」──勝義諦即般若教「化諸有情」類,應該知道「佛及有情,一而無二」。《華嚴經》說:「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蓋佛與眾生有情同一心性,在心理上說,是「一而無二」。所以無眾生之可度。倘執有眾生可度,則眾生無盡,未有不望而生畏者。「何以故」呢?「有情、菩提,此二皆空」。有情即眾生,菩提即是佛,皆對待法,所以說皆空。「以有情」下一對,例此可知。「以一切法」中,人我、法我皆「空」,故我說是「空」也。「何以故」有這許多空呢?以下略示般若之體。「以般若無相,二諦皆空」呀!「謂:從無明(眾生)至一切智(佛)」,以般若無相故,眾生、諸佛也「無自相、無他相」。站在「第一義」立場上來說,則「見無所見」。無能見、無所見。這是對二諦皆空的一個解釋。

「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於一切法,皆不取著。」

       二、誡勸無著。菩薩住勝義諦,心如虛空、如明鏡。於努力勤修時,固然「不」會「取著」;即「不修行」時,「亦不取著」;「非」修「行、非不」修「行」時,更不要取著。總之,「於一切法,皆不」要「取著」。這裏,我有一問。大修行人不著自己之有修行,應該如此;一個不修行的,等同凡夫,說什麼著與不著?要知道,此處說的是菩薩。菩薩的境界固非吾儕凡夫所可測度,勉言之,則菩薩修行,不同於美國人做工,分秒必爭。菩薩修行,容許有休息之時。休息即是不修行。著於不修,貪圖靜樂,則落於二乘自了矣!「非行、非不行」,則八地以上菩薩任運前進時也。如鳥飛空,則不住空;若住於空,則不住空矣。所以「於一切法,皆不取著」。

「菩薩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無二故。諸佛如來與一切法,悉皆如故。」

        三、法隨於人。「菩提、煩惱」,一淨、一染,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東西。然而在「菩薩未成佛」以前和既「成佛」以後,卻會染淨顛倒,在我們看來卻是怪事。其實這關鍵在迷悟不同而已。所以迷,則凡;悟,則聖。禪宗祖師們也說,未悟以前,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既悟以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二、波斯匿王再問,分二。

「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云何不離文字而行實相?』」

        一、問云何不離文字而行實相。十二部經皆文字也,然是俗諦。實相,真諦也。實相無相。如之何從俗諦文字中而進入實相的真諦?(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1319 的頭像
    mos1319

    ☆ 多元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