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議品〉第六
〈不思議品〉表殊勝功德,分二:一、解品題。
凡是可以思量、卜度心來解決一件事理的,名曰「思」;可以言辭辯論而表決一個問題的,叫做「議」。然而這可思議的事理,都是世諦的。本經的般若是真諦,包括了理、智二者的成分。然而它是假名。其體、其用是既不可以心思,又不可以言議,所以名「不可思議」。《法華經》言:「非口所宣,非心所測。」《智度論》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大般若》云:「心言路絕」。禪宗祖師說:「十方諸佛到了者裏,口掛在壁上。」是皆表示實相般若不可思議也。
本品,前半獻花供養,而花能飛颺在空中,變成寶座、花輪、寶臺、寶城、寶蓋,還有化佛、化眾在座上、臺上說法。後半則由世尊顯示神變,使大小相含、一多無礙、染淨交參、淨穢相融的微妙境界,顯現在人、天大眾的眼前,無一而非不可思議的。這在《華嚴經》上叫做事事無礙法界。本經上有,《維摩詰經》上有,其他大乘經上也有。竊思:諸大乘經為什麼要夾上這一品?是世尊故意賣弄神奇嗎?不是。因為眾生為貪、瞋、癡之所蒙蔽,起惑造業,六道往返。尤其是一般人類,利欲熏心,使心眼糊塗—隔了一張紙,就看不到;有了一道牆壁,就聽不到。至於時衰運蹇,生、老、病、死,毫無自由之可言。而修行人之心則不然。心也者,一切法之大本也。體遍十方,用周沙界。若言其有,則無相無形;若言其無,則神以之靈。所以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禪宗的修持教人離開文字,直探心源。在這方面能證得一分、二分,就知道心體的妙用無窮。朱文公熹補《大學.格物致知章》曰:「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中之「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固有商榷之餘地,而心體之用,其發揮之程度,懲忿窒欲而已,安得如本經之事事無礙者乎?
波斯匿王老早是四地菩薩,其他諸大國王,其證悟可以推知。本品所有境界皆心力之變現。不然,何以有如許之名花充塞虛空也?世尊所有之神變,更無論矣。吾人試閉目以思,隨心之所欲,無論人物之大小、多少、神奇、怪誕,無不畢現,可以知矣。
二、釋經文,分六:一、示行果。
「爾時十六國王及諸大眾聞佛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句義,歡喜踴躍。」
行果者:自第二品以來,所有演說無非般若體用與行持,所以「十六國王及諸大眾聞」「說」「般若」「甚深句義」,心「歡喜」而身「踴躍」。斯即行持之果也。
二、散花供養
「散百萬億眾寶蓮花,於虛空中成寶花座。十方諸佛無量大眾,共坐此座,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 大眾持十千金蓮花,散釋迦牟尼佛上,合成花輪,蓋諸大眾。」
散花中分三:一、散花成座。吉藏疏、圓測疏皆曰,此表三賢三十心,座表最下。此中有三:一、諸王散百萬億寶蓮花;二、花變為座,諸佛說法;三、諸來化眾散花成輪。
「復散八萬四千芬陀利花,於虛空中成白雲臺。臺中光明王佛與十方諸佛無量大眾,演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大眾持曼陀羅花,散釋迦牟尼佛及諸眾會。」
二、散花成臺。吉、圓二疏皆曰:「表十地也」。此中亦有三節:一、化眾散花成臺;二、光明王佛說法;三、復散寶花於世尊上。
「復散曼殊沙華,於虛空中變作金剛寶城。城中師子奮迅王佛共十方諸佛、大菩薩眾,演說勝義般若波羅蜜多。復散無量天諸妙花,於虛空中成寶雲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花蓋中,雨恆河沙花,從空而下。」待續
- Sep 08 Mon 2008 00:0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解(三十七)-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