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界趣生,隨業緣現,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二、界趣空,此是法空的引申。「諸界」,三界也。「趣」,六趣也。「生」,四生也。所有眾生受報好醜,皆「隨」各個眾生所作的善惡「業緣」而顯「現」,「如」光」影」、聲「響,一切皆空」。
「識由業漂,乘四大起,無明愛縛,我我所生。」
四、二偈,諸法無我觀。「我、我所生」者,顯無我故,又無主宰也。我們的「識」心,雖說是諸法之大本,但它是毫無主宰的。它完全「由」於善惡的「業」因牽著它的鼻孔,「乘四大」而「起」。或上天堂,或入地獄,或投驢胎,或入馬腹,「漂」浮在水面上,看波浪的起伏而顯著高低。所以然生來死去、永無了期者,「無明」的繩子、「愛」的枷鎖,綑「縛」得結結實實,無法接近到解脫的邊緣。《楞伽經》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由斷絕時。」又曰:」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巨海、藏識海,皆心識也。風,五光十色的境界也。海水遇到猛風,滔天的波浪無有寧息之時。生死輪轉,可怕也夫!
「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
偈中初二句指正報色身而言。」識」既」隨業」所」遷」,當即無我、無我所、」無主」。正報既然如此,依報的」國土幻化亦然」。
三、普明王悟解
「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聞法、悟解,證空三昧,王諸眷屬得法眼空。」
「王」及「眷屬」聞第一「法師說」」偈」以後,各各豁開心地,「悟解」宇宙萬有緣起正理、無我、無我所,而王則」證」到了「空三昧」,眷屬們則都得到了「法眼空」。王之悟解深刻,於真空之理一定不移,故曰三昧。眷屬們則於諸法之緣生無性認識清楚,故曰「法眼」。無性,即空也。王及眷屬,都是有福報的人。有福,即有智慧。歷朝以來,帝王、貴人,不肯親近佛學者,財色、權勢矇蔽了他的智慧。朱夫子熹言:「祗為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也。
四、諸王悟解
「其王即便詣天羅國諸王眾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時到,悉應誦持過去諸佛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偈。』諸王聞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誦持。」
「其王」,普明王也。普明王既得空三昧已,歡喜踴躍,思有以度人。於是很快地回到「天羅國」,見過頂生王後,馬上跑到被囚禁的」諸王眾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時到。』「就命」,如《孟子.梁惠王章》:「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中的「就死」來講,非常適合。我已聞說《般若經》偈而開解,視死如歸,諸」仁」者亦可向我學習。於是就教他們」劫火洞然」的偈語。諸王皆非常人也。一聞偈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於是」各各誦持」偈語不已。
五、斑足王悟解,分三
「時斑足王問諸王言:『汝等今者皆誦何法?』爾時普明王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王聞是法,亦證空定,歡喜踊躍。」
一、聞法悟解。「斑足王」有時會到囚禁諸王的地方看看。奇怪呀!他們的嘴巴不斷地挪動,好像是在念什麼!於是亟」問諸王」:「汝等」」皆誦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真是奇蹟!斑足王聽過偈語以後,亦悟解而「證空定」。於是「踊躍歡喜」,以其聞所未聞也。
「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非汝等咎。汝各還國,當請法師解說般若波羅蜜多。』」
二、改過而遣諸王。斑足王大徹大悟了,知道過去的錯誤,而且錯得離奇。於是」告諸王言:『我為外道邪師所誤。』」以暴力加諸汝等,實在地說,「非汝等咎」,你們是無罪的。「ㄒ汝各還國」,修習般若。般若的威力太偉大了!
「時斑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為道,得無生法忍。」
三、棄國修道。文顯易解。「無生法忍」者,諸法皆從因緣生。因緣分散,則各歸消滅。無有能生之者,亦無有能滅之者,更沒有我和我所存在其間。忍可安住於此理者,即無生法忍。斑足王有此勇氣,故成就亦大。我國歷史上以帝王而出家者,固不乏其人,然皆窮途末路,借此以逃死耳。南宋滅亡,末帝隨元軍北去,封天水公,後來曾請求出家,詔許之。明太祖朱元璋,出生鳳陽。青年時年荒榖貴,父母雙亡,無以為生,乃出家於皇覺寺。明建文帝,皇位為燕王棣纂奪,亦逃而出家。傳說清順治帝,以母后下嫁多爾袞,以為恥辱,亦逃五臺山出家。此事正史所不載,傳說而已。此外,大權在握、皇威鞏固時,棄國捨世榮為求道而出家的,則闃其無人。
「大王!過去復有五千國王常誦此經,現生獲報。」
三、引過去諸王。「過去」當然在世尊以前。古人筆記上記載:誦經或念觀音聖號,獲消災、滅罪、得福者,指不勝屈。
五、大慈付囑
「汝等十六諸大國王修護國法,應當如是受持、讀誦、解說此經。若未來世諸國王等為欲護國、護自身者,亦應如是受持、讀誦解說此經。」
世尊大慈,在引證過去諸王解經獲福以後,復苦口婆心,叮嚀付囑,現在世的「諸大國王」固應如是行,即未來世的諸大國王也應當如是做去。既「護自身」,也保護了「國」土。而且護國,即所以護我黎民也。
六、聞法得益
「說是法時,無量人眾得不退轉,阿修羅等得生天上,無量無數欲、色諸天得無生忍。」
這是本品結束的文字,也是表明聽眾獲得的法益,以增強我們的信心。一、「無量人眾得不退轉」者,這是人間的人眾所獲得的利益。」不退轉」者,功德善根愈增進而無退失或退轉也。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別。(詳見《佛學大辭典》六○○頁)此中沒有明文規定是那一種不退轉,我也不必武斷。二、「阿修羅等得生天上」者,「阿修羅」譯言非天或無德,以其因中帶瞋心而修布施,性好鬥爭,有天福而無天德。他的居處在須彌山之四周海底。因聞此品,而得生天上。三、「無量無數欲、色諸天得無生忍」者,「欲」,欲界六天;「色」,色界十八梵天。這些諸天,俱因聞此品而得到無生忍。斷人我執,名無生忍;斷法我執,名無法忍。諸天僅得無生忍也(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