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示般若體。「修實相者,如文字修」,如經文所說。丟開經文,實際去觀察苦、空、不淨、無常、無我;或直探心源,觀照無念心體。「實相即是」以下,第一、顯實相之功宏偉。以其為「諸佛」與「一切有情根本智母」,也是「一切智」慧之「體」。「諸佛未成佛」下,第二、顯實相為修行人的中樞。因為修行人在「未成佛」以前,固然是孜孜矻矻,窮實相之源;既成佛以後,就是「當佛」,即當來世之佛,也就是未來佛。因人、果人,前後一人。非如母子關係,為二體也。既「已成佛,即為一切智」矣。但「未得」成佛以前,此實相「為」眾生之「性」;「已」成佛之後,則「為」一切智體之「智」。「三乘般若」下,則直示般若體也。般若之體,即實相之體。實相之體是「不生、不滅,自性常住」的。在「一切有情」分上,「此」常住之體,則「為」靈明「覺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三乘般若」者:顯乘雖有三,般若則一。
「若 菩薩不 著文字 ,不離 文字, 無文字 相,非 無文字 。能如是修,不見修相,是即名 為修文字者,而能得於般若真性,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三、指示修法。此正答波斯匿王問也。吾人目對般若,要「不著」於般若的「文字」,然亦「不離」於般若的「文字」。「修」亦不見「修相」。如人夜行,燈籠前照,但路要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其餘可以類推。「能如是修」,「即名為修文字者,而能得於般若真性」,這纔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由智慧而誕登彼岸。
「大王!菩薩 摩訶薩 護佛果、護十地行、護化有情,為若此也。」
四、總結前文。此文通結第二、第三品之初。以及第二品之中「大王!汝先問言:「菩薩云何化眾生?」」之文,一檢便知。
三、波斯匿王三問,分二
「波斯 匿王白 佛言: 「真性 是一, 有情品 、類、 根、行 無量。法門為一、為無量耶?」」
一、問。「真性」,一真法界性也,也就是眾生本具的靈明覺性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佛性。此性不屬 一、二,祗可說,一切眾生之「性」,有同等價值。然而真性雖同,但眾生的「品、類」不同,如智、愚、賢、不肖。他們的「根」機、「行」為也千差萬別。那 麼,教化他們的「法門」是「一」、是「無量耶?」〈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