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言:「大王! 法門非 一,亦 非無量 。何以 故?由 諸有情,色法、心 法、五取蘊相,我、人、知、見,種種根、行,品類無 邊。法門隨根,亦有無量。此諸法 性,非 相、非無相 ,而非無量 。若菩薩隨諸有情見一 、 見二,是即不見一 、二之義。了知一、二,非一、非 二,即勝義諦。取著一、二,若有、若無,即世俗諦。」」

        二、答,分二:一、法隨機轉。
      「法門非一,亦非無量」,此總明也,以下別敘。「何以故」者,寄問徵起:何以我說法門非一、非無量耶?「由」於「諸有情」類,對於「色法、心法」以及「五取蘊相」,生出許多「我、人、知、見」,所以有 「種種根」、種種「行」,而「品」級、流「類」亦復「無邊」。說法者恆順眾生,其「法門」安得不「隨」其「根」性「亦有無量」呢?據此,則法門非一。然色、 心五蘊「諸法」之「性」,體本「非相」,隨眾生業緣又可能幻現諸相,故「非無相」。據性體說,則法門非無量也。五取蘊之取,執著義。「若菩薩」以下,則說法者應有之態度。如果說法者的菩薩不能腳跟點地,「隨諸有情見一、見二,是即不見一、二之義」,而無定見了;反之,則「勝義諦」也。「取著一、二」, 「即世俗諦」矣。

「是故法門非一、非二。」

       二、結非一二。
       四、廣讚般若,分四。

「大 王!一 切諸佛 說般若 波羅蜜 多,我 今說般 若波羅 蜜多,無二、無別 。汝等大眾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即為受持諸佛之法。」

        一、持一即多。古佛與今佛,佛佛道同。故受持今佛之說與受持諸佛之說無異也。

「大 王!此 般若波 羅蜜多 功德無 量。若 有恆河 沙不可 說諸佛,是一一佛 教化無量不可說有情,是一一有情 ,皆得成佛,是諸佛 等復教化無量不可說有情,亦皆成 佛,是諸佛等所說般 若波羅蜜多有無量不可說那庾多億偈,說不可盡,於諸 偈中而取一偈,分為千分,復於千 分而說一分,句義功 德尚無窮盡,何況如是無量句義所 有功德!」

        二、功德難思。此中文字顯了易知。惟千分中之一分,其「句義功德尚無窮盡,何況如是無量句義所有功德」,此非凡夫心量所能忍受。以華嚴圓宗來說,則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切既不可思議,一亦不可思議。 如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也。

「若 有人能 於此經 中,起一念淨信,是 人即超百劫、 千劫、百千萬劫生死苦難,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所得功德 即與十方一切諸佛等、無有異。當 知此人,諸佛護念,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淨信受持功德。此讚歎淨信受持之功德也,亦含有勗勉之意。如乘車然:由甲地到乙地,我只要車票到手,雖沒有上車,視已上車開行的乘客,不久會和他〈她〉們到達同一目的地,祗是時間問題。凡夫祗要能淨信受持,與諸佛等同無異,也是如此。

「說是 法時, 有十億 人得三 空忍, 百萬億 人得大 空忍,無量菩薩得住十地。」

        四、聞法得益。據良賁疏說:「三空,即三賢位三假空也。」「大空」,則地上菩薩也。得「十地」者,則聖位更高,顯佛說法,利益之大。所謂:仁人之言,其利也溥。

       〈護國品〉第五
         本經正宗分計六品。後三品明外護,分三:初、〈護國品〉,正陳外護;次、〈不思議品〉,表殊勝功德;後、〈奉持品〉,彰奉持績效。今〈護國品〉,先解品題。

        在〈觀如來品〉之初,世尊不是說過嗎:「吾知十六諸國王等,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皆利樂。我等諸王云何護國?」善男子!吾今先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汝等皆應諦聽!」「護佛果、護十地行」,在二、三兩品中已分別講過。現在該談到十六國王護國的問題了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