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是華嚴佛七法會的第四天,相信這幾天以來,大家一定已經觀照到自己的心,念佛共修就是在洗滌我們的心,今天我們共同來探討我們內在的一顆心。佛教總括來說就是唯心論,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萬法唯心」。例如在晚課蒙山施食的第一句就念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個心,有好多種不同的講法,有好多種不同的別名;其中的一個叫是「自性清淨心」,它的意思就是說,平常我們注意到自己的心,雜念紛飛,妄想不斷,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不斷不斷的出現,千變萬化;但是心的本性,並不是這樣的,心的本性是和一切的妄想不相應,它是清淨的,所以叫自性清淨。因為我們有一顆本自清淨的心,所以我們才能學佛,而且也能成佛。我們華嚴宗的祖師們對心也多有詮釋,舉例來說,如華嚴宗五祖宗密圭峰大師,他對心的詮釋是說一切眾生都有空寂的真心,無始以來本性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也名為如來藏,又名為心。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有一段經文說:「佛子,如來智慧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眾生身中,但諸凡夫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所以如來以無障礙的清淨智慧眼光,普觀法界的一切眾生,而說了:奇哉,奇哉,此諸眾生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由這段經文我們知道我們的心和如來的心一模一樣,只是被來做客的煩惱所蒙蔽,只要滅除煩惱,即能顯現這顆心,即能顯現佛性。就是成佛的本性。
《華嚴經》對心的別名「如來藏」做了很多的比喻,例如將如來藏比喻為青蓮花生在污泥中、珍貴的摩尼寶珠、稻穗中金黃色的稻米,鑽石在礦石當中,還有說例如香醇的蜂蜜,藏在高山上的大樹裏,我們拿最後的比喻來說,香醇的蜂蜜,藏在高山上的大樹裏,有無數的蜜峰圍繞守護著,有一個人,用智慧方便,先把蜜蜂趕走,再取蜂蜜,隨意食用,還送給遠近的其他人,這樣的比喻,表示什麼呢?就是香醇的蜂蜜代表如來藏,蜜蜂便是煩惱,那位取蜜人就是如來,趕走蜜蜂比喻除掉了煩惱。取得的蜂蜜可以自己隨意食用,還可利益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可善用這顆清淨的心,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身體有一個和佛一樣珍貴的心體,我們應該如何善加運用呢?首先我們知道佛教分為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乘,是車乘的乘,如果將它比為運輸工具,大乘好比飛機,它可容納許多人和貨物,而小乘好比腳踏車,頂多只能坐兩個人。用在佛法上,大乘佛法修行重點在於行菩薩道,菩薩道的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何成就呢?首先要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人,也就是不但自己要覺悟,同時也要使別人覺悟,自己求解脫,同時也要別人也解脫,這個道理,是不是很耳熟,因為我們蓮社早晚功課迴向的淨土是彌勒淨土,這是成公導師大力弘揚的彌勒淨土法門,彌勒佛是一生補處大菩薩,他已被釋迦牟尼佛授記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從現在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尊佛在龍華三會時要度盡二百八十二億人,我們的世界到那時變成佛國淨土,所有人都能在殊勝莊嚴的淨土生活,我們周圍的親戚朋友都能和我們在一起修行,所以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的願力實在不可思議,他的慈悲,實在是發揮菩提心的極致表現。
還有在龍宮發現《華嚴經》的龍樹菩薩曾說過:世間的人,如果想要得到無上的菩提,有三個根本,第一個是菩提心,而這個菩提心要像須彌山一樣堅固;第二個根本是無邊的悲心,第三個根本是無二的智慧。所以說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我們來到寺廟,除了親近諸佛菩薩,想要得到祂們的保佑之外,自己也要如法修行,才能和諸佛菩薩心心相印,那麼要如何發這個心呢?我們都知道華嚴三聖其中的普賢菩薩,發了十個大願,其中的第九願是恆順眾生,為何要恆順眾生呢?我們來說它的理由,在《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經文記載: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所謂「諸佛以大悲為體性」者,因為諸佛從因地修行到證得果位,所作所為無不為了眾生,大悲心和般若智慧常相左右,因有大悲而不住生死,因有大智而不住涅槃。所以悲是本體,因為菩薩有眾生的教化才能成等正覺,欲以大悲化導眾生,必須先學會度化眾生的智慧,智慧如果圓滿,自然即改名為佛,而菩提心本身即須具足大悲、大願、大智。什麼是大悲呢?悲字上為何要加上「大」字呢?怎麼才稱為「大」呢?「大」字意為包括一切、徹底的。在佛法的解釋上則指自體寬廣、周遍含容。不可思議。諸佛菩薩看到我們這些眾生,生生死死,造諸惡因,受諸苦惱,如來憐愍哀傷,加深惻隱之痛,稱為「悲」。因為大悲是所有修行之首,所以世間的悲不得稱為大,出世的悲心才能稱為大;出世二乘的悲亦不能稱為大,要佛菩薩的悲才能稱為大。此大悲能行方便,完成一切幫助達到佛果菩提的方法,能悟入無老師教誨的本有智慧,可以除去自心的熱惱,隨順而饒益有情,所以如來以大悲為體性。而這大悲就是發起菩提心的原動力。
那麼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稱得上「恆順」,經文中說:「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首談敬父母,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記載:「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堕。……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 由經文得知父母恩德之高,超過須彌山,重於大地,必須恭敬承順無有違背。沒有父母,我們就無法出生,即使出生在世間也無法長大成人,父母對待子女的慈愛是無法形容的。如果在座的各位,今天自己的父母仍然健在的,奉勸天下的子女,不要捨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抽空承歡膝下;如果父母已往生的,要感念他們照顧我們的恩德,或者以佛教的方式報答他們,例如出家修行,以報答生生世世父母;或是幫他們做幽冥皈依,不論他們往生在那一道,總是能收到利益的;或是自己行有餘力時,以他們的名字,做布施、印經等功德,隨力、隨喜、隨緣、隨分地去做。 再來就是看到眾生要如奉師長,父母生我,朋友成就我;而給我法身,乃至引導教誨,直到佛果,就是師長了。依佛法說,父母是生養我們這個色身,而師長是給我們法身慧命,兩者的恩德,是非常大的,不是我們說不盡,佛陀也說不盡,所以在《心地觀經》的經文說:「我一劫之間住世而說,亦難說盡。」
接著要恆順的眾生種類包含了哪些?何謂眾生?於《般若燈論釋》卷十記載:「何故名眾生,謂有情 者數數生故。」 意為有情識者生滅不息。又在《大法鼓經》卷上記載:眾生為四大、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合成,假借一個名稱為「人」,總稱為「眾生」。另外在《不增不減經》亦載:「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意為此法身本性是清淨的,但為恆沙煩惱所纏縛,隨順世間,往來生死洪流,即稱為眾生。綜合而言,凡在生死當中流轉者,皆為眾生。眾生的種類,則分卵、胎、溼、化等四生。是指三界六道有情所產生的四種類別,仔細來講,在這世界上看到的所有生命均屬之;只有化生,是從無而忽然有,從過去的業力而產生,大部分的人無法確切看到,乃指天上、地獄及中有 的眾生。「恆順眾生」此一大願,屬於日常生活上實實在在的修行法門,儘管我們在平日的生活,與人相處融洽即稍有困難,更何況對於其他種類的眾生,不起一念瞋心,嫌惡心,便極其困難;普賢菩薩發此大願,用意在說明智慧要圓滿成就,必須自他無異,見一切眾生皆是我覺悟的心所顯現的,利益他人即如同在利益自己,眾生如能圓滿,我的智慧方能圓滿,當智慧圓滿之時,就能證得佛果,以此為大前提而修行。
我們已知發菩提心的重要,以及知道如何發菩提心,再來就談到了觀心性無生的問題,像普賢菩薩說要完成恆順眾生的大願,有一個重點就是「見一切眾生皆是我覺悟的心所顯現的」,為什麼眾生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呢?我們說每個人雖然同時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但是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都不同,即使過同樣的生活方式,同樣住在台北市,再縮小範圍,好比就住在蓮社裏面,如果面對同樣的事情,除非有一定的共識,不然做事的方法、面對事情的態度、處理的結果都會不一樣,我們有一句話,不是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嗎。但是我們可以證明生活環境的苦樂、染淨、善惡,是完全操之在自己,不是別人,也就是各人示現各人的世界,好比說地藏菩薩雖然處在地獄,但他能莊嚴地獄。這在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謂的「業」,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無不是因業力的果報成熟而來的。所謂的業,就是我們所造就的行為,和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影響,而這個業,不是行為出現才成就,而是在我們內心深處不論多麼細微的起心動念,都會成就這個業力。我們說這個業藏在那裏呢,它就藏在一個我們心中的大倉庫,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只要我們起心動念,不論善或惡,還有不明顯的善或惡,都會落入在這八識田中,也就是佛教講的阿賴耶識,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每個人要心存善念,要善用我們的心,就是因為我們所造的善、惡心念及行為,它會引生下一次的輪迴方向,它會決定在這一世結束後,我們會誕生的世界。如果我們行十善,就會感得來生的果報會到人,天的善趣,如果我們一直製造惡業,那麼下一輩子決定會墮落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已經學佛,已經皈依三寶的我們當然就更知道我們應該如何修行了。事實上,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了我們的心識,並沒有實在的意義,因為佛教講萬法唯識,所有的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因為我們的共業所顯現出來的,離開了我人的心識,外在和我們根本沒有關係。各位菩薩你們可以從眾生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層的關係,眾生只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嗎?除了號稱萬物之靈的我們,眾生其實比比皆是,到處存在的。今天談到要善用我們的一顆心,最主要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以此互相共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