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無礙事理之後,再回過頭來研究主題:毘盧遮那如來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並未移動,而天人見到他上升須彌山頂,到忉利天宮說法。還替他佈置寶座,歡迎他,讚歎他,這就得由法身遍滿於法界的理事無礙的角度來看待,方可得到圓滿解答。在此再說一個譬喻:當農曆十五的夜晚,天上高掛著一輪既圓又亮的明月,某江上適有三條船。一船開往南,船上的人所見的月亮,亦隨其往南行,江裏月影也一齊往南而去;另一條船往北,船中人卻看到月亮跟著他往北,且水中的月影也緊隨著向北走;還有一條船泊在江邊不動,未開動的這艘船上的人們,卻認為月亮很有意思,老陪伴著他,向他微笑,河裏的月也一直沒離開他。這就是「緣」,並非月亮有三個。眾生見佛,亦應作如是觀。眾生之緣來感,諸佛赴感應機,如同月照行船一般。佛是很慈悲的,何處有眾生需佛說法,佛便無遠弗屆應其機、滿其願。此即赴感,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眾生的要求曰感,佛應機說法叫應。我們不是常說感應嗎?這即感應。有感,就有應。天上的眾生希望聽佛法,毘盧遮那如來便赴其感、應其機,這就叫做感應,並非如來有兩個身體。由以上的譬喻,可體會到不動而升的理論了吧。

 

再說,此會談十住法門,因何要至須彌山頂說呢?此表學佛地位漸高之故。普通凡夫皆住人間到了賢人位次,將其提升到天上,所以要升到須彌山頂去說。到了須彌山頂忉利天宮,天王說法讚佛,迎佛至最吉祥寶殿說法,故我們稱佛說法處為最吉祥殿。華嚴經上記載:「迦葉如來等諸佛,皆曾到此寶殿說法,是故此處最吉祥。」即以最吉祥的寶殿,歡迎毘盧遮那如來說法。因此蓮社二佛殿供奉毘盧那如來,亦將二樓定名為「最吉祥殿」,不叫「大雄寶殿」,即據華嚴經而來。此是常識,順便一提。

 

十住位共有十個階位,每一階位,皆有其修行的內含。華嚴經中並沒一位一位詳細分析,唯於初住這一階位,標出一品經文,說明其功德。前面已說過,華嚴經很特別,菩薩修行入了初住,即可分身百界作佛。在此不妨再提出,為各位作個介紹:初住,一般說來,乃是賢位的開始。若將賢位分成三個等級,則十住位是下賢位,十行位屬中賢位,十迴向位才是上賢位。好比軍中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一樣。初住等於下賢位的第一個位子而已,何以就具有如此廣大的功德,能夠成佛呢?華嚴經說:初發心住的菩薩要修十種觀境,以觀行的功夫斷伏煩惱,故能見真理。這是一大關鍵。因說我們學佛修行,單是燒香、拜佛、念佛、誦經,實還不夠,還得依佛理修觀行,由修觀而除煩惱。煩惱斷除了,智慧才能生起;智慧生起,才能見到真理。見到真理,即是見佛。何以故?佛即真理也。可見,這是聯貫的連鎖關係。這也是初住菩薩能分身百界作佛的道理。可是如果說,菩薩到此,已能斷煩惱、見真理、分身百界作佛,何必還要有後面行、向、地的施設呢?依頓教說,一念無生,即是佛,這屬理佛。華嚴圓教講的是諸劫相即相入,而其修行時分,一即一切,念劫圓融。長短即入,不違彼一一時法。不礙行布,即是圓融,不礙圓融,即是行布。二門自在,舉一全收。是故才登初住,即能成佛,這完全依理上而言。在事行上,則待後邊一一位中完功果也。

 

至於這一會為何特別以一卷的經文,來強調讚揚發心的功德呢?我們也來研究一下!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現今不都已發心,歸依三寶了嗎?師父帶我們發四種大願,不是發心嗎?既已發心,何以未得到這許多的功德?何以我們不能如經上說的起觀、斷煩惱,生智慧呢?」此實因我們對發心內容未完全瞭解,或者歸依時師父未講詳細,或者本身懵懵懂懂,沒聽清楚。在此給各位作個補充:發心的內容有四,包括:一、眾生無邊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話包括了所有的菩薩行。歸納起來,合為兩件大事;第一件修福德,第二件修智慧。「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此兩句是修德福。所謂「度眾生」,我們都是眾生,皆在生死凡夫界中。前面說過,所處的環境是污穢、痛苦、短暫、無常的。若想到佛地去,得度過煩惱大河。要能度過此煩惱大河,才可到達諸佛涅槃彼岸。這叫做「度」。就如過河,需用船渡過去一樣,成佛也得佛法度我們過去。度眾生、斷煩惱,都像一條船,能把我們度到諸佛彼岸去。眾生又如何度去呢?在經中常說,諸佛菩薩的工作,就是要度眾生。他們說去,令眾生明白道理,知厭離眾生界,而欣樂諸佛界。此是件大事,解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生死,故不得視為是件普通的事,或認為與你我不相干,甚至說度眾生是佛菩薩的事,這都是錯誤的!發心,就是發與佛菩薩相同的心。要想成佛,就得與佛菩薩一樣發心度眾生。而度眾生的事千頭緒。比方說,參加印經是度眾生;辦學校、孤兒院,也是度眾生;辦佛學研究所當然也是度眾生。因為這許多事業可與眾生發生關係,也才有機會把佛法傳給他們。眾生得到佛法,才知道走上菩提道,知所處眾生界外尚有清、永恆、快樂、莊嚴的佛界。否則大家不知道,便談不上何為佛?何為眾生?而永遠於三途六道中受苦受難,不得解脫。因此效法諸佛、菩薩,不眠不休地度眾生。你說,此種發心還不偉大嗎?

 

「斷煩惱」:我們的煩惱太多,所謂貪、瞋、癡、慢、疑、惡見、嫉妒、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等等,這許多都是煩惱。凡夫心一天到晚被這許多煩惱所盤據,而沒有機會起觀行、想真理,更沒有辦法想到度眾生的事。故應起觀行,觀真理,起慈悲心,度眾生,把煩惱轉成菩提,把煩惱轉為慈悲,轉成愛心、同情心。如實轉過來,才能成佛。發心的第二件大事即斷煩惱。能斷掉煩惱,發起菩提心、菩薩心,來修行,自能成佛。所以發斷煩惱的心,也有無量功德。然得真正做到才行,光是懂不去做,也沒有用。有人說:「這很難啊!看到好東西,不貪,我一時做不到。看到蒼蠅、蚊子、螞蟻,不殺,也做不到。」關鍵即在此。事實上這也是煩惱不易斷、殺心不易根除所致。你看牠討厭,這討厭的心理,就不是慈悲心。若是把環境清理乾淨,使之不易滋生,由根本上解決,則牠過牠的生活,你過你的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妨礙。再說,蚊蠅、蟻螻亦是眾生之一。當須達多長者布施祇陀林園,舍利弗督工為佛建講堂時,看到地上有許多螞蟻。佛告訴舍利弗說:「這些螞蟻於迦葉時生人道中,因不知修行而造惡因,墮了蟻身,至今未得解脫。」可見輪迴之可怕!既知其為有情,更當想法度他,不要厭惡。螞蟻、蟑螂之所以令人討厭,就是過去造了被人討厭的因所致。瞋恨心重、好發脾氣的人,將來會墮毒蛇,人見人打。這是種惡因所感的惡果。因此我說,斷煩惱,必得明理才行。煩惱斷了,才能起觀行,也就能成佛。

 

佛學無量法門,以及誓願成就佛道,是屬於修智慧。修什麼法門呢?修成佛的法門、斷煩惱的法門、度眾生的法門。為什麼要學呢?因不懂,就樣樣皆錯,處處罣礙。懂得了,才免做錯。佛法裏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何是惡法,不能做?如何是善法,應當行?這都得充分瞭解,且要有高度技巧才行。表面看來,似乎說說非常輕鬆,實際要做,卻相當困難。何以故?道理未懂。因此說我,修學無量法門太重要了。不會修行的人亂跑。聽說,某處有法師講經說法,很了不起,趕快去聽;某處有高人不吃飯,很了不起,趕快去拜訪。不錯,他是了不起,但對你卻沒多大益處,除非你跟著他學,才能成功,否則頂多種點善根而已。因此我說,修行不是趕熱鬧。要多注意自己修,多注意自己學,記住導師的兩句話:「不要忘記念佛、拜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