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大經,是毘盧遮那如來,成佛道後,二七日中,一口氣所宣說出來的無上法門。但因當時眾生,急於求出生死苦、得涅槃樂,所以這「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視了。直至佛滅六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始自龍宮誦出大經,大唐盛世傳至我國。經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尊者,譯成華文。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八十卷大華嚴經。「龍樹龍宮親誦憶,實叉于闐闡微言」。現在這兩句偈,就是說的這一段故事。龍樹是印度的大菩薩,實叉難陀是于闐國的高僧。這兩位菩薩、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禮敬的僧寶。「一乘圓頓妙法門,見性成佛真秘典」,這是說明大華嚴經的主要內容。佛經的內容,為應眾生根機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謂的大乘、小乘、三乘、一乘之分。大華嚴經是一乘圓教,是應高程度的菩薩根機而說的。它直接宣示了圓成佛果的微妙法門。它是一部提示修學佛法的行者,經過依法修行,見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圓滿成功而證得無上佛果了。所以這第二頌,是在稱讚這部法寶,是屬於一乘圓頓教的微妙法門,見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寶典也。
這第三頌,是讚歎大法難遇。能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過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種了無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親手捧到這大法寶,親眼看到這妙法門,親自心觀口誦到此無上法寶-大華嚴經。這種機遇,得來實在不易。以區區(成一)我來說吧:我本是一農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讀到大華嚴經,那簡直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來我出家後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師祖,道如老和尚教我讀經,但他拿的不是金剛經,也不是彌陀經,而是華嚴發願文。並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驗我的聰明。而我呢,又似乎曾念過的,一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這是我此生第一次與華嚴結緣。後來我念佛學院,又修了幾門華嚴科的功課,在上海又聽過應慈老法師講過華經。到台灣來以後,又幫師公南老人創立華嚴蓮社;再聽老人講華嚴經。老人圓寂之後,我也學講此大經。想起這都是多生多世,結過華嚴經緣的關係吧!我們應當知道,這都是在過去住中,在大乘佛法裏結過了廣大因緣才能得到的福報呀!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它,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尤其我們要知道,我們對於大乘法寶的成佛法門,不要說是手捧目觀心口誦了,就是能夠親眼看到此大經,親耳聽聞到這大經的法義,就應該趕快發起菩提心來,隨喜功德,恭敬供養。當知,這一法緣結下之後,這一無漏善根種下之後,遲早總是要圓成薩婆若的一切智的!
II、長行願文。「代正宗分」分五:(1)禮讚大經。(2)供養發願。(3)正顯願文。(4)願學聖賢。(5)回向功德。今(1)禮讚大經。文曰:
南無毘盧教主。華藏慈尊。演寶偈之全文。布琅函之玉軸。塵塵混入。剎剎圓融。十兆九萬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圓教。大方廣佛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無毘盧教主,華藏慈尊」這兩句話,是先禮讚佛寶。我們應該知道,這部華嚴經,它所要介紹的依報國土,也就是佛菩薩所住的世界,名叫「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毘盧遮那佛說法、度眾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的地方。華嚴經中毘盧遮那如來所感得淨土,叫「華藏世界」;阿彌陀佛感得淨土,叫「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感得的淨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眾生能忍受一切苦難。我們這個世界是樂少苦多。苦難重重的報土。毘盧遮那如來是「華藏世界」的教主,「華藏世界」則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化區。「華藏世界」分無數組,每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華藏世界」是一個單元,二十重華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風輪,上面是水輪,在華嚴經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蓮花,大蓮花大到沒有數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華藏世界」的世界種,由這世界種所成的中心「華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組「華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間十組,總共有一百一十組華藏世界。每一組的華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組華藏世界圍繞,形成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也許有人要問:毘盧遮那如來怎麼管得了這麼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滿十方一切處的,法身佛身相比虛空還大,它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法性身佛。讀華嚴經必須要了解這一基本知識,因它是成佛的法門,成佛是憑證悟到自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毘盧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
「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這是形容佛說所留下的珍貴法寶。佛陀成道以後,三七二十一天當中,把他成佛後的依報國土、正報佛身的種種莊嚴都介紹出來,這是因佛悟到眾生覺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偉大體悟。他經過了依法修行成佛後,證得佛果的莊嚴,跟我們凡夫的輪迴痛苦業報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趕快把這個比天還大的好消息告訴我們。在佛陀以前從未曾有人告訴過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證悟到「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的真理,一切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這種道理是諸法的真實相,眾生心中都具備這些諸法的真理。這些諸法真理,都在眾生自性心中含攝,但是眾生被妄想、煩惱,纏覆住他們的自心,以致無法去發揮它的功能,但我們的真如心,始終是無欠無缺,與佛平等的。由於佛說出這些無上正覺的大道理,所以我們尊稱他為「法王」。「演」是演揚,「寶偈」就是佛經。「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為一偈,這些偈語,都是宣說的無上佛法,所以叫它寶偈、金文,故說「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琅函」是裝置經典的一種工具,是用珍貴的寶玉,裝飾成的一種盒子。珍貴的藏經,除用大經櫃寶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裝置於一隻梓木等名貴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內,盒子特鑲以珍貴的珠寶。所以叫它玉軸者,以前的佛經,都是捲成一卷卷的,古代書籍在裝訂成冊以前,總是似畫軸一樣的處理,這是形容裝置經典的函盒的莊嚴華麗。
「塵塵混入,剎剎圓融」。這是說這部經典所含的義理。因華嚴經是陳義高遠,境界遼闊,常以無數的數字,表達它的深廣。這眾多記載諸法真理的經,以佛剎微塵數的文字語言來演說它、分辦它。塵就是微塵,是世界組成的基本單元。剎就是剎土,就是佛國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說它就是地球。塵剎也代表佛經義理之豐,含攝之廣,不是千卷萬卷經書講得完的,但這些義理都在「緣起性空」的基空法性上,它能夠混入、能夠圓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礙。形容這道理,用「理」「事」圓融,來形容它的實相,所以華嚴經上講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拿這四種法界的基本理性與論點,來說明萬事萬物的圓融無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