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會再回到普光明殿,說等、妙覺法門,就是成佛前的一個階位。這就譬如我們博士課程已上完了,但論文還沒通過,論文一通過就是博士了。學佛的論文一通過,就是妙覺位的佛了。第八次集會亦在普光明殿,說離世間品一品,共七卷經。這是圓融法門。前面說的是一個一個位置的修,一個一個位置的證,圓融法門是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前面七次集會說的是理論,第八次集會則是偏重講實行,這次會主也是普賢菩薩。第九會,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從實行當中去求證,這是個取證的法門。以上說的是華嚴經的內容大概。由於七個地方,九次集會,每次都有佛、有菩薩參與,所以叫「七處九會佛菩薩」。
第二個願望是「常願證入常宣說,五周四分華嚴經」。這是說希望能常常證入,契悟華嚴真理。「入」是深入,即是深入的證悟到華嚴大法的最高真理,並為他人宣說,使大家都能得到華嚴大法的利益。「五周四分」,五周的第一周是「所信因果周」,是講佛果莊嚴;第二周分二段,第一段共三十一品經,前面二十九品叫「差別因果周」後面二品叫「平等因果周」。差別因果周是列述學佛過程,要經歷五十二個位子,循序進昇,由凡夫到佛果;平等因果周是圓融法門,那是圓修圓證的。離世間品是「成行因果周」,後面的入法界品則叫「證入因果周」。這是四分五周的簡介。華嚴經雖然內容浩瀚,但脈絡分明,條理清楚,很容易去理解。希望大家發心研修,以後能常證入、宣說這無上法寶的大華嚴經。
「常願供養無休歇,九十剎塵菩薩眾」。剎塵就是我們所講的微塵數世界。「九十」,十就是十佛剎微塵數的世界,九就是本位數不算,在外圍的佛剎微塵世界。整句就是常常發願,恭敬供養,整個微塵數世界的大菩薩眾。「常願悟入常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說我們要常常的契悟,深入華嚴經以自求了解,並要常常發心為他人宣說華嚴經的義理,這就是修學華嚴大法的菩薩們,要修行的菩薩道。菩薩道的整個內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眾生」這兩件大事。我們華嚴學人,要能發願切實做到,菩薩道方能完成。
(3)正顯願文‧文曰
「伏願弟子,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眼中常見,如是經典;耳中常聞,如是經典;口中常誦,如是經典;手中常書,如是經典;心中常悟,如是經典」。
以上這段文字很簡單,也很好懂。「如是經典」就是指上面所提到過的「七處九會」佛菩薩所說,菩薩弟子所集結的大華嚴經。我們發願修學大華嚴經法門,希望耳中能常聽聞到華嚴經的名字和內容;口中也有機會能常讀誦到大華嚴經;手中也能常有機會書寫到大華嚴經,以廣流通(這是因為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所以經書流通推廣,都要靠動手書寫)。心中要能常常體悟到大華嚴經的道理。這裏一共有五個願望。希望能在我身肢體五處,虔誠切實地做好修學、弘揚華嚴法門。「伏願弟子」,這是守遂禪師,很誠懇地在佛菩薩面前乞求發願,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學到大華嚴經。因我們在六道中輪迴嘛!所以說「生生世世」。我們修學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訴我們說:「人生難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種善根以確保人身不失。佛陀還曾說過一個比方,人類眾生失去人身的機會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麼多;而輪迴轉世,再得人身的機會,則少得可憐,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麼一點點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別有多大呢?那麼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說有三個條件: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以後,就知道能夠修善業、斷煩惱。第二、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大妄語就是沒有修行而裝模作樣,自稱本身是某某宗的某某現代佛等,騙人去供養他,說這種大妄語的人,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墮落地獄。「生生世世」是指時間,「在在處處」是指空間,到那裡都修行,連出外旅行都帶上佛經、佛像,不忘修行。這樣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業增長,讓我們很順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達到成佛的目的為止。像這樣「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的修行華嚴經的人有沒有呢?有的!我們華嚴宗的二祖智儼和尚,又叫至相尊者,這位祖師是隋朝開皇年代的人。他在初祖法順和尚座下剃度之後,就在放大藏經的櫃子內,去選擇他要讀的經典。他毫無目的的去摸櫃子中的經書,在沒有預設立場的選擇,沒有用意的情況下,他抓到了大華嚴經。智儼和尚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根本法輪。他知道這種機遇,不是隨便可以得到的。他內心十分感謝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發願,才有這種機遇。因此他下定決心修學華嚴經,禮拜初祖杜順和尚為師。他老師聽到說他在經櫃中摸到大華嚴經,也為他高興地說:「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過華嚴經,才能有這種機會。因此年輕人,你們既能有機會修學,不要錯過,要好好的學習啊!」智儼和尚在老師鼓勵讚許之下,非常歡喜地接受了大華嚴經。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國和尚,對智儼和尚說:「你要想得到華嚴經的奧義,首先要注意華嚴經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門,能把六相法門弄明白了,那你就可以悟知華嚴經的大意了。」所以智儼和尚得到這份指示後,對十地品特別發心學習。結果,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就把十地品的六相義搞通了。後來他寫了一部《華嚴經搜玄記》,解釋華嚴經。還有《華嚴經十玄門》等著作。華嚴宗雖然是是初祖法順和尚開創的,但智儼和尚的著作貢獻很大,故被後人尊為「華嚴二祖」。他為什麼做到這樣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常見到華嚴經的結果。三祖賢首國師,曾參與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工作。原來東晉時代從天竺傳來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經文不完全,因為梵文只來了三萬六千偈,與原來十萬偈相差相多。賢首國師受邀到宮中講華嚴經,把經文不全的情形,告知當時武則天女皇。後經武則天女皇多方探訪,聽說于闐國王珍藏有全部華嚴烴,乃遺使者往求請。于闐國是一個小國家,其王聞大唐國王要請經,那敢怠慢,趕緊把全部梵文華嚴經準備好交付來使,並介紹了國內一位飽學法師,隨大經來中國幫忙翻譯。這位法師就是實叉難陀尊者。大經來後,武則天女皇安排在洛陽行宮中的佛授記寺裏,進行翻譯工作。當譯經開始時,有一瑞相。就是洛陽地區,本已久旱不雨。開始譯經的當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則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興,說這是大乘法寶帶來的瑞相。譯經完成後,賢首國師受邀講華嚴經。在賢首國師開講時,大地感得震動。地動與地震似乎不同,地震會帶來災害,地動則是一種祥瑞之兆,這是八十華嚴翻譯時的一些傳說。三祖一生講過三十多次華嚴大經,這是「口中常誦,如是經典」的代表。至於「手中常書,如是經典」,什麼人手中常常書寫華嚴經最多呢?那就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清涼國師生就異相,身高九尺四寸,雙手垂下過膝,兩耳垂直,口中有四十顆牙齒,眼睛夜裡可以發光,晚上看書不用點燈。據說清朝乾隆時,編四庫全書的紀曉嵐這位大學者,眼睛夜裡也可發光。清涼國師是浙江會稽人,腦筋非常好,據說一天可念一萬多字的書,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歲出家,先學參禪。後來到五台山去學華嚴經,一方面寫華嚴經經文,一方面寫華嚴經大疏鈔。他華嚴經註解寫得最多了。「疏」是解釋經文,「鈔」是解釋「疏」的。清涼國師一共寫了《華嚴大疏》六十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有九十卷,合計一百五十卷,把華嚴經的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可算是寫華嚴經最多的人了。他並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為「全國大僧統清涼國師」。四祖清涼國師活到一百零二歲,一生歷經九朝,有七個皇帝拜他為國師,所謂:「身歷九朝,而為七帝門師」。臨圓寂時,把弟子們召到面前六待遣言,其中有兩句名言說:「當我在時,你們什麼事都依賴我,現在我走了,你們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難破長夜之昏,慈母難顧身後之子。」清涼國師堪稱是「手中常書如是經典」的代表了。至於「心中常悟如是經典」的代表,要推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初祖德號法順,因為他俗姓杜,所以習慣上大家稱他杜順和尚。杜順祖師最初是學禪的,而且很有成就,後來轉誦華嚴大經,為什麼說他悟華嚴經為第一呢?他念華嚴經後,寫出了第一部著作,叫《華嚴法界三觀》和《華嚴五教觀門》。就是把華嚴經的義理悟通了,才能寫出這兩部不朽的著作,是華嚴宗開宗立教的基礎。有人說他是文殊菩薩來轉世,所以說到「心中常悟,如是經典」,要以初祖杜順和尚為榜樣了。杜順和尚有很多神蹟的故事,這在《高僧傳》裏有記載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