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祖叫宗密禪師,他本來是一位禪功很深的大禪師。後來讀到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由於宗密禪師原本是一貢生,學問很好,儒學根基深厚,飽讀經書。後來進京赴考時,遇到道圓禪師說法,遂出家習禪。以後讀到清涼國師的《疏鈔》後,十分佩服,認為華嚴理論之高,沒有第二,因此想拜清涼國師為師父,自己寫信毛遂自薦。清涼國師當時年紀也很大了,看到寫信的人很誠懇地想拜他為師,非常高興,就寫信要他進京。見面之后,知其禪講俱通,因對宗密禪師說:「將來與我同遊華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機緣,宗密禪師後來成為華嚴宗的五祖;他寫了很多著作,主張「禪教合一」。過去參禪的人看不起講經的人,講經的人也看不起參禪的人。為什麼呢?講經的人說參禪的人不立文字嘛!專門喜歡說不話,而參禪的人又笑講經的人是書呆子,兩方互相批評,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張,經是佛口講出來的,而禪是佛心悟出來的,佛口與心不該有矛盾,而是互相調和,因此主張禪教合一,遂寫了一部《禪源諸詮集》一百三十卷,可惜全書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這是華嚴宗的五代祖師,在此順便提出介紹一下。

 

(4)願學聖賢 文曰: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常蒙華藏。一切聖賢。慈悲攝受。如經所說。願悉證明。願如善財菩薩。願如文殊師利菩薩。願如彌勒菩薩。願如普賢菩薩。願如觀世音菩薩。願如毗盧遮那佛。

這是長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願學聖賢」。

 

華嚴經本是修學聖賢的大法,所謂成佛的法門,也叫做根本法輪。華嚴經八十卷,從頭到尾,都在說明修學成佛的理論與層次,由凡夫說到佛果。必須有深厚的善根,廣大的因緣,才能夠遇到、讀誦到、禮拜到,也才能聽講到。所以我們要發起一份稀有的虔誠心,跟隨守遂禪師來發願學習。大華嚴法門,是由過去許多諸佛、菩薩,演說弘揚出來的,也是諸佛菩薩成就佛道的一個軌跡。我們想在佛法學習中,從凡夫修到修果,必須學習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確的方向。「願生生世世」,就是發恆常心。因為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學。「在在處處」的學,我們在凡夫位時,雖然在六道中輪迴,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發願往生淨土,那不管是得人天果報,或聲聞、緣覺的二乘果報,乃至轉到任何一趣,祇要不忘記這個大願,記住這個大法,並且要依願認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如文殊師利菩薩,開導善財童子,進修華嚴大法時一樣,他曾說過一句重要的話:「善知識,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緣。」「善知識」是修學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輩,他對我們修學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訪善知識,不要錯失任何一個親近善知識的機會。「華藏世界的一切聖賢」,那是指文殊菩薩介紹給善財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識。有機緣我們也要去參訪的。參完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已經在理性的智慧法門,得到相當的證悟。普賢菩薩更以十大願王,鼓勵他完成福德門的實修,乃是到達佛果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在菩提道上,進修當中,要能常蒙善知識的開導、鼓勵和攝受,道業才能精進不懈。「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親近二字,「親」者親敬,「近」者是依附,是侍從的意思。我們去投奔老師,希望老師能接納我、攝受我,把我當一個弟子來教導我。華藏世界包括的範圍很廣,所有十方佛剎微塵數的世界都在內,所有華藏世界的聖賢,我都希望他能接納我,教導我。「聖」就是證了聖道真理的菩薩,「賢」就是修學在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學人,都是賢人。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都是聖人。遇到善知識、聖賢學者,給我們指引、開示,我們就能像善財童子一般,在一生當中完成學佛大事,所以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華藏,一切聖賢,慈悲攝受」,這是希望華藏世界的諸位善知識、聖賢、菩薩、諸佛。都能夠慈悲攝受我們,接納我們,教化我們。「攝受」是攝化,接納的意思。就是希望華藏世界諸位聖賢,能夠以大慈悲心來安定我們學佛的心,來掃除我們學佛道上的一切障礙。諸佛菩薩度化眾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來接引的。但有時遇到剛強、難化的眾生,善知識也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與以調御,甚至給與折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