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經所說,願悉證明」,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接引眾生、攝受眾生的事蹟,在經典中隨處可見。這些事例,現在也希望能運用到我們身上來。就是誠懇的希望諸佛菩薩,也能如經上所記載的那樣慈悲方便,來攝化我們、教導我們。「願如善財菩薩」,這是指出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攝化眾生的實際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談,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證的。善財童子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主角。華嚴經第四分入法界品說:當教主毘盧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說完離世間品,把所有修學佛法的課程、進度,介紹完畢以後,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師利菩薩,率領六千比丘,辭別世尊,走出菩提場,走向人間,到達福城東際的一座大塔廟前面,展開弘法工作。聽眾當中有福城中頗具名望的長者、居士、善信男女、社會大眾,還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財。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財,是因他出生時,家中突然湧出各種珍寶財物,父母親請相師來占相,相師說:「此兒有大福報」。故為之取名善財。有大福報是因,財物忽然湧現是果,這是因果感招。

 

善財童子聽完文殊師利菩薩弘法以後,心生無限喜悅,對佛法欽慕之心到達沸點。弘法大會雖已完畢,他猶依戀在場不肯離去。文殊師利菩薩看眼裏,知此大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攝受他、開導他,使其發菩提心,修學佛法。鼓勵他去訪諸善知識,為學佛之方便。善財童子尊囑走向南方,經過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最後參訪彌勒菩薩,進入彌勒樓閣。彌勒樓閣代表佛法中心,善財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彌勒菩薩要他再回去拜訪文殊菩薩,請示法要。文殊菩薩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經一百一十城,摸著善財童子的頭頂而開示他說:「你現在已經圓滿了智慧門,但是福德門還需進修,你再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會告訴你,如何再行圓修福德。」所以後面有普賢十大願王的開示。我們現在流行的華嚴經有八十卷,最後翻譯過來的一部華嚴經是四十卷,實際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廣譯。我們現在讀的普賢行願品,就是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品。

 

第二位指出的大善知識,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善財童子的老師,也是三世諸佛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過去世曾經成過了三次佛。他與觀世音菩薩都是早就成了佛的古德,但為了度眾生,不惜辛苦,再現菩薩身,到娑婆世界來。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願,故結合成毘盧遮那佛的左右脅士。

 

第三位大善知識是彌勒佛,人稱歡喜佛,他常以笑臉迎人。他最初學佛,是跟一位「慈氏如來」參學的。慈氏如來傳授他的是「慈心三昧」,所以後來他也以慈氏為號,印度梵文叫梅呾麗耶、阿逸多,中國話叫「慈無能勝」。彌勒佛原來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發心修學佛法的,但因釋迦牟尼佛比較認真精進,所以釋迦牟尼佛較彌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這是因彌勒佛是修「慈行三昧」,到處去與人結緣的緣故。法華經上說他「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也就是說他不用功、貪玩,則是形容過火了。實際上他也是很精進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腸來攝世度生,所以後來他也在釋迦佛法中,助揚法化,乃蒙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下生經說:「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要來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繼釋牟尼佛後的第一位候補佛了。彌勒菩薩曾在中國浙江奉化地方顯化過,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經常背一布袋,把別人布施他的錢放入口袋,但從未見他打開布袋取錢用過,也沒人知道他錢用在那兒。那為什麼知道他是彌勒佛來化現的呢?他臨入滅時,說了四句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度世人,世人自不識。」這是有關彌勒菩薩的一些故事。

 

前面說過: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古佛再來,在我們人間,他也曾現過身。現在把菩薩在我國現身的另一故事說一說。在華嚴經的感應故事上說:有兩位外國比丘,來我國朝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薩的道場),這兩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擔心時,發現山邊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繩床上打坐,兩位比丘趨前請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便相處,拒之。但他又指示兩位比丘,往前行五里多路,那邊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兒修行,可以掛單。於是兩位外國比丘,依言前往,突然發現路途明亮,並順利找到山洞。回頭忽然看到該比丘尼,正在讀誦華嚴經,口中放出祥光,照耀山間路面,甚為明亮。兩位外國比丘感其慈悲幫助,次日趨謝,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師利菩薩度人的化身無疑。菩薩現化身度眾生的故事,是很多的。傳載華嚴初祖法順和尚,亦文殊化身。可參閱華嚴五祖傳記。以下再介紹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代表大行、大願,在中國化現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這事蹟在宋朝范成大的著作中有記載。普賢菩薩在峨眉山上,有三千徒眾與他共修。據說他曾化身為一比丘,在四川樂山三江會流的地方,開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廢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過往的大小船隻,免於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樂山大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