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踏入佛堂,四周祥和的氣氛,令我嚮往。雖然對於佛教,只有淺顯之認識,也不敢再此賣弄愚知,分享心得應當是最恰當的形容詞吧!就我所知,佛學概要重於因果,而今就從這個名詞著手。  世法、佛法都離不開因果,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說出五周因果。天臺大師講解《法華經》,指示出一乘因果。這是說明佛法也離不開因果,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沒有因果,不但沒有十法界,而且一真法界裏面的依正莊嚴也不能存在。由此可知,因果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定律,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因果,顧名思義,即為因素與結果,而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講的是種同類因,得同類果,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最常耳聞之真理,自中國傳統思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為種善因,必得善果,同父慈則子孝,兄友則弟恭。然而實際上卻有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而付出之因無法獲得相等之果,有許多積善一輩子的仁愛之人,未必能善終的例子,有一位自小幫老母親賣慈善粽子,甚至將原本準備留學基金捐出來幫助有急需之人,而延後一年出國,結果卻在領博士證書前一天車禍身亡,身受喪子之痛的母親卻不怨天尤人,反而認為是菩薩引領他回去,因此更加努力賣粽子,對記者說:「現b要連我兒子的份一起加油!」有如此般好人卻無好報,所謂同類因得同類果便出現矛盾點。因此,佛教進而深思探討,對中國儒家所說的生死不可知論,以及天主教與基督教所說人只限一生,死即為人的終點之觀點是不能滿足的。

  所以,佛教將善惡行為之因果論,自現在的一生,穿過生前與死後的來源與去處,目前這一生,只不過是過去與未來的連接點,若硬要就此生解釋因果,如上舉例,產生太多疑問,便像斷章取義。而延伸到過去與未來無量生死的因果觀,即為輪迴,也就是前世所種的因,會影響此事的果,通過生生世世,看待這一生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尚有不合理亦或無法取得報償的事。輪迴說並非佛家所獨創,早在婆羅門教教義中即見此源,其根本為奉勸世人對此生之行為負責,因其將延續影響至未來生生世世,而同樣此生之一切不可解之現象,也是過往生生世世的延續結果,這是註定的因果,要由自己承擔,任何神明只能幫你度化、教你自我修行、助你早日脫離未來生生世世輪迴之苦,而不能免除你已必須遭受的痛苦。以釋迦牟尼佛預見他族會滅族人,卻因這是前世之恩怨,無法避免,所以只營救出妻子和兒女,〈這也是受其他教派批評之處〉據說是因他們前世為他族,與此鬥爭不相關,目蓮和尚不贊同釋迦牟尼佛之做法,執意挽救卻發現缽中的族人已化為一灘血水為例。相同的中國講究算命,而真正高深的算命師並不輕易洩漏天機,只會提醒你而不會告訴何時會發生的事,明知自己天數將盡,也坦然面對。

  不同於基督教,人類生來便有「原罪」一說,即基督教教義中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受魔鬼誘惑吃下蘋果,被天主逐出伊甸園,自此人皆帶著原罪出世,故此生要「贖罪」,發源至耶穌臨死前,身旁的罪犯請求耶穌原諒,因而獲得赦免入天堂。發展至今,演變成「告誡」之儀式,這是否意味著不論此世做了多少慘絕人寰、傷天害理、違背倫理的壞事,死前只需和神父懺悔,一樣能被赦免,一樣能進天堂,只要將所有罪過交給天主,由祂來承擔。由此不難解釋,為何不少基督教信徒依然犯罪依然墮胎,那行行前的陳進興受洗成基督教徒應該也是報持相同的想法吧!至於佛教是不允許墮胎的,因為子女是為還債、討債、報恩、報仇而來,不論那一種都是因果,即使這世逃得掉那下一輩子呢?不過基督教也同樣不允許自殺,認為不珍惜天主賜的生命,沒有資格死後葬在教會的公墓。

  台灣俗諺即有這麼一句話「各人造業各人擔」,這也是佛教的態度之一,講究自修,佛教只扮演輔助角色,與基督教很多吟詩班團體大有差異。更要求根本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受貪欲、瞋恚、無明愚痴等煩惱心所動搖惑亂,不受貪欲、瞋恚、無名愚痴等煩惱心所動搖惑亂。五戒,在印度不是佛教所獨有,比佛教歷史更古老的婆羅門教、耆那教,也各有其五戒。內容雖不盡相同,但均有不殺生這一條!不過其他宗教的不殺生,指不殺人而言,而佛教的不殺生,是除人之外,還包括著一切眾生——有情識的生命。為什麼呢?因為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眾生平等,眾生皆具佛性,如何能殺害同類呢?就輪迴觀點說,畜牲應當前世或前幾世為人,因犯錯而需修行幾世才能返回人身,故我們食葷就等於將同類吞下肚是不人道的,所以每吃一塊肉要輪迴八輩子返回人身,且講求不可知法犯法,淨空法師曾言道某位高僧因說錯一句話,而花五百年不得脫離畜牲身,此說法遭受異教批評為「恐嚇宗教」。

  但不可否認此嚴謹完善的佛學論述,在今日世界,烽火處處,戰禍瀰漫;今日社會,處處陷阱,危機四伏;現代人生,眾苦充滿,飽受憂患中提供一條康莊大道引領信眾。現代人之所以迷惑是因為一般人的智慧,僅憑個人的主觀與偏見去推理,毫無真理的依據,既不能理解事物的真相,更無法認識人生,了解自己;因此,形成人類思想之分歧,產生各種不同的人生觀,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儒家致知格物之知,比較平常人來得透徹而真實,但儒家對於人生的認識,仍然有限。

  至於科學知識的不斷假設、求證、和推翻,結果所知的只是物理,似理,而非人生的真理。究其根由,在於科學只限物質文明,無法進入人類精神領域。雖然說:「食色性也」,但人生除了食和色兩種基本需要外,就是心靈對真理不停的追求。可是科學卻無法理解人生形而上學的問題;特別是心理和靈性的問題。所以,科學的成就,只是物理支離破碎的知識,根本無法接觸人類精神頜域,更不可能開拓人類的智慧,滿足人類靈性的要求。

  所以,我認為今後人類,欲想了解真理,認識人生,樹立正知正見,獲得正確的人生觀,進而離苦得樂,則捨人間佛教莫屬。又因為人心欠缺慈悲,無法互愛互助,共謀幸福,同求發展;反而互相攻擊,互相破壞;人為的災害,不斷發生,而人生的苦惱,也就無窮無盡。故要實踐人間佛教慈悲寬恕的精神,必須長養慈悲心,推展慈悲行,用實際行動去饒益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1319 的頭像
    mos1319

    ☆ 多元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