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業果是何等甚深呢?
一、甚深的定義
  我們無法去了解佛所說的法,所以它深奧,尤其我們凡夫在外凡的階位,無法確實去掌握到佛法的實義,所以叫做甚深。

  甚深有二義:(一)約行說:修行的方法由文殊發問,九首菩薩答,無論是問是答,皆顯示他們的慧觀。九首菩薩所說的是以一法顯示無量義;千差萬別也就是一中解無量。因為這個道理非常深且廣,所以叫做行甚深。(二)約法說:因為前九個甚深皆在顯示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的千差萬別,最後一段文殊的答覆佛境甚深,顯示一切差別通歸於平等,亦即無量中解一。所以佛境甚深,收歸前面的千差萬別之法,歸於一乘佛道之法,這就是甚深。

二、業果甚深詮釋的教相

  透過文殊菩薩一再的問難說:「既然是無我,無我所,那還要受果報嗎?」「還是有我、有我所當中受果報?」「那麼一真法界之中難道有這些假相嗎?」「這些假相在一真法界之中有可得嗎?」經過上面十事五對的問難之後,由寶首菩薩以偈頌方式,用一個法說及九個譬喻說作答覆,來顯出業果甚深的道理。

(一)法說 

  「隨其所行業 如是果報生 作者無所有 諸佛之所說」

  第一偈法說的前二句,是站在俗諦上講的,隨任何一個眾生他所造的業,業因成熟了,果報就產生。造作惡業的眾生,雖說我不可得,但在這個我相尚未破除之前,那麼他所造的業,當然還是要去受報。如《維摩經疏卷第三.第六》云:

  「佛國品中寶積讚佛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後一句,「作者無所有」,是就真諦上來講,我不可得,造也不可得,受報的受者也不可得,雖然作者是沒有所有,是四大假合的,但是善惡之業不會消滅的,就在無我、無造、無受者中受一切果報,眾生的業力就是如此,這確確實實是諸佛要告訴我們的。
佛一向以二諦說法,真諦不違俗諦,俗諦不違真諦。約真諦說,是不可得,但是真俗二諦,是互相圓融的,並不是互相違背的,所以《中論》云:

  「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說。」

  雖然佛說空,空中不是斷滅空。雖然講有,有生死、有煩惱、有業因、有果報,說有也不是常見的有,也常在發生無常變化。說空說有當中,不會落於斷常二見。所以眾生所造的業是不會失掉的。這是佛所說,又叫聖教量;即聖人之言教。

(二)譬喻說

  喻說的部分,由寶首菩薩分別以「明鏡喻、田種生芽喻、幻師現幻喻、機關出生喻、出殼因別喻、體無來處喻、無所從喻、外增上業果喻、無漏業果喻。」此九喻大致上可歸納為如下四類:

喻 別 種 類
顯 標 的
通 相
一、 明鏡喻
一、雙喻業果皆真心現,雖無實體, 而相不同。
喻於「業」果從緣無「性」
二、 田種生芽喻
二、喻能生因緣相虛。
三、 幻師現幻喻
三、喻所生業果無實。
上三偈喻業報無性,不壞虛相。
四、機關出聲喻
喻無造受者
五、出殼因別喻
喻性一相殊
六、體無來處喻
喻體無來處
七、無所從喻
八、外增上業果喻
九、無漏業果喻


(1) 明鏡喻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談到業果甚深,寶首菩薩首先用「淨明鏡」來譬喻:
  如《大乘稻[卄/干]經隨聽疏》云:

  「經。譬如明鏡之中現其面像雖彼面像不移鏡中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面像亦現   此初喻也。此明鏡喻生報業也。」

  所謂生報即今生做,來生受報。又《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三、四、五》云:

  「明鏡喻有四淨義:空無外物體,體淨含眾像,出離諸塵垢,現像為物用。由四  淨義如本覺故。故論說言猶如明鏡。」

  指淨明鏡有四種大義:一、「空鏡」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鏡體不無能現萬相,三、「淨鏡」謂能磨治離垢,四、「受用鏡」置之高臺須者受用。 」這四種大義,猶如本覺,無始以來,常起業用,利益眾生。

  在此以「淨明鏡」來比喻真如自性,鏡子並不受法界現相所污染。

  譬如一面清淨光明的鏡子,「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什麼人來,就現什麼相,所現的相各不相同,所謂「佛來佛現,魔來魔現」非常清楚,並不因所現的東西是乾淨的,或污染的,而有所改變。說明眾生有無明煩惱,在無明煩惱當中,由所造的業,所感的善惡業果報千差萬別,就有種種不同 。

  「業性亦如是」,眾生的業力,它的體性所表現出來的也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拿「淨明鏡」來比喻真如自性,「能現種種相」就是真如自性如來藏隨緣不變,不變當中又能隨緣,它所表現的就是眾生煩惱業力所造的業報,如相中所現,一點也不會錯。(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1319 的頭像
    mos1319

    ☆ 多元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