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胎藏喻
「譬如胎藏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譬如人在母胎當中,究竟是怎樣長大的呢?在母胎當中起初並沒有甚麼東西,但是慢慢他能生長,諸根悉成就,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表現出來的統統都具備,試問這胎兒的身體,胎兒的現相、諸根有來處嗎?來處不可得。不是從外面送進去,所以並沒有來去之處,胎藏是由十二因緣而成的。
例如從影片中,我們了解到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雖然他尚未出生,這是一個因,但是他具備有一個人的形狀,這就好像我們今天造一個業因,果報馬上立刻成形,所以不要想說,我們做了一件事或說過一句話,像風吹過一樣就算了,此譬喻在告訴我們,業性它體相無來處,雖然诶有造作的人,人是四大假合的,但業性是不失的,每一個業因都會感果,只要碰到緣,果報就現前。
(4)、外增上業果喻
「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
這是說轉輪王,他有一種業果,他能成就殊勝的七寶,這種叫外增上的果報,天人有天人的果報,轉輪王有轉輪王的果報,那就是他能成就七種寶。1、輪寶:大如一由旬,或云四俱盧舍。2、珠寶。3、象寶。4、馬寶5、兵寶:即是夜叉。6、主藏臣寶:即是地神。7、女寶:即帝釋天所賜給他的夫人。也就是說他今天造的是轉輪王的業因,他一旦成為轉輪王,就會有外增上的業果,產生殊勝的七寶。
三、小結
透過文殊菩薩與寶首菩薩遞作碪椎一問一答,研覈教理之後,把性、相、空有各門彼此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會通清楚。得知為何我們會不斷在三界內受苦的原因,不外乎,妄執四大以為我,而迷於真,起惑造業。寶首菩薩法說部分舉出九種譬喻,從不同的層面來詮釋業果甚深。首先用真、俗二諦說明業果不失的道理,如明鏡喻。次由田種生芽喻,了知緣起性空,空不礙有故,萬物得依之而成立,業的體性因、緣、果亦如是,如田種子一般。三、以機關木人來喻四大假合,無造受者。四、以眾鳥類從殼而出,音聲各不同,喻性一相殊者,來說明引業與滿業,亦即業與果。五、輪王七寶等四個譬喻強調因、果之間的關係,業因感業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係十二緣起之流轉門。欲解脫業感輪迴,應了解十二緣起之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有滅則取滅→取滅則生、老、病、死、純大苦聚滅,說明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
陸、十種甚深之法益
無盡法界,過、現、未一切諸法都不出因緣,而緣起的深理總包含一切諸法,此為修觀的最重要一門,故將緣起甚深之法放第一位。眾生不學佛,無法理解因緣的道理,所以要有教化甚深的道理,使眾生知緣起法,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懂得因果的道理,知眾生由無明而起惑造業,造業必定要受果報,所以第三業果甚深,在說明修善法得善報,修出世間無漏善法,得出世間無漏聖人果報,在三界中如造惡業,就感三界內,尤其三塗的果報。業力因果的道理,假如沒有佛法的深入去開顯,眾生不會明白的,所以有第四說法甚深。說法甚深的目的,為讓眾生去修福田,學佛必須福慧具足,所以第一步要先修福徳,所以佛教教導初學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所以有福田甚深,來說明修福田可以斷惡法,成就種種的殊勝果報。但修福而無慧仍究斷不了生死,脫不了苦惱,所以第六要有正教甚深,用佛的言教來啟發眾生的智慧,有福有慧始能趣向於究竟的佛法,故教導眾生修六度,具足般若波羅蜜。說明白道理之後,修學佛法十信位開頭,必定要有正行;正確的修行門路,修四念處,四正勤……等等,所以有第七正行甚深。正行同時須要有助行,所以有第八助道甚深。修行的目標是為求證一乘的果德,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要親證無上菩提之道,所以第九有一道甚深。說了以上的道理不外乎讓眾生趣證佛的境界,《華嚴經》所講的就是佛的境界,要明白佛的境界,就得按照以上方式次第修學,才能成就體悟佛境,因此第十有佛境甚深。
十種甚深,就是說明十信位的次第修法,十種甚深的內容就包含十信階位的道理在內,這十信沒按次第排,係約法義次第說,不約階位次第說,以十信配合十種信心,希望成就十種功德,是前後互相連環互容自由自在不呆板的。,這十種甚深內容就具備這十種功德。簡表說明如下:
十種甚深 | 十種信心 | 十種功德 | |
一、佛境甚深 | 第一信心 | 一、親近善友 | 佛境甚深在第十,十信位為第一,佛境就是目標,所以包含開頭到圓滿。 |
二、正教甚深 | 第二精進心 | 二、供養諸佛 | 佛說教法為一,唯有精進始能出三界。 |
三、教化甚深 | 第三念心 | 三、修習善根 | 能專心憶念善法 |
四、說法甚深 | 第四定心 | 四、志求諸法 | 說明佛法的用意,為要啟發定心。 |
五、助道甚深 | 第五慧心 | 五、心常柔和 | 觀機逗教 |
六。正行甚深 | 第六不退心 | 六、遭苦能忍 | 不能有退轉 |
七、業果甚深 | 第七戒心 | 七、慈悲深厚 | 明白業果才能如法持戒斷惡修善 |
八、緣起甚深 | 第八護法心 | 八、深心平等 | 懂得緣起的道理才能護自護他,護自不落入旁門走道;護他人修行,有緣起的教化,才能使眾生趣向於正道;護佛的正法。 |
九、福田甚深 | 第九願心 | 九、愛樂大乘 | 發願就是要自利利他,自利利他須要福德圓滿,故須種福田。 |
十、一道甚深 | 第十迴向心 | 十、求佛智慧 | 一道甚深,就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迴向無上菩提、回向真如及迴向一切眾生。 |
柒、結論
《華嚴經》是佛初成道二七日後,觀眾生根機而說之大法,內容講佛成道後的境界,先講果後講因,果中有因,因中也有果。我們學習《華嚴經》就是要讓我們建立信心,相信每個人都可成佛,本文(菩薩問明品)為文殊菩薩於普光明殿,藉由與十首菩薩個人修行之專精法門彼此問明,欲令凡夫眾生建立十種信心,成就十種功德,依六位行法次第而修,以達佛果為終極之目標。
透過本文對業果甚深的探討,知道業非自作、非他作、更非無因作,一切皆因緣和合而生,經由一個法說九個譬喻說,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業體性無來處,但業果不失的,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
「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報)差別不同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得長命報,……多病報,……少病報:有眾生習行十不善業,得外惡報,有眾生習行十善業,得外勝報。」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
《雜阿含經》云:「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
由此可見一旦造惡業,它就如影隨形般的緊跟著我們。如《慈悲三昧水懺》云:「舉止動步,無非是罪」能不謹慎小心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嗎?
眾生造了惡業是否就無法改變呢?在前面我們已提過,依《俱舍論》的看法,「定業可不可轉」,在於時間上能不能轉,亦即在於時間的那一個時候轉,而非一般看法的業力可不可轉。但如業報已經定,時間也已定,則定業就無法改變。例如已投胎成為畜生了,要再轉為人身不受畜生之果那已經不可能,因為這已經是現實問題。假如時候未到,縱然業已有,還是有轉化的力量。在《中阿含經.鹽喻經》中,佛陀曾以鹽來比喻由於因緣的差異,雖然同犯了一樣的業,然而其結果卻迥然有別。《中阿含經》云:
「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飲耶。 」
此譬喻為,若有人造了惡業而不再造佛德,未修慧,猶如有人將很多的鹽放入很少的水中,水必會鹹而難以下嚥。
《中阿含經》「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恒水鹹叵飲耶。 」
此譬喻為若有人將些許的鹽加入很多的水中,鹽必會被稀釋而可以喝。此處的恆河水是指一個人的福德及道德修養(亦即善因),也就是說一個人有注意道德修持的人,和一個惡貫滿盈的人,同時造了相同的惡業因,可是二人所得的果報卻是不盡相等的。
讀了此文不但讓吾人知悉業力的可怕,同時也了解一切皆因緣所生,無造作者,雖造了業,能生起慚愧心,如水懺云:「有二健兒,一永不犯錯;一知過能改」,所以十個甚深如環相扣的引導我們去了解緣起、業果甚深的道理,知道怎樣做會受報及引導我們出離的方法,如何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廣造福田,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依教奉行,精進不懈,配合華嚴經的止觀雙運,定能依六位行法,漸次達到佛果位。故本品一再的說明無非要我們建立信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心一旦建立,依法起修,唯有依解起行修德,則離佛果位不遠矣(續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