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乘兼淨之意義
大乘行門,所以異於凡小者,大乘以自利利他為宗旨,以無上菩提佛果為歸趣。他的因行,
是上求佛法以自利,下濟眾生以利他。所謂菩薩者,須具慈悲之胸襟,修習般若大智,明慧觀察
,諸法實相,畜養悲智,習成種性。以智導悲,以悲策智,悲智相資,成無礙行。智悲雙運,乘
大願風,遍入諸趣,利益眾生。離眾生無菩薩道可修,菩薩不能捨眾生行大乘法。
由上諸義,大乘菩薩,求生淨土,似與菩薩悲願,稍有乖違之處。此中意義,需要深釋其旨
,始能顯示其真義。大乘行布法門,有五十二位,所謂三賢十聖,等妙二覺之不同,皆稱菩薩,
但凡聖有別。再按教乘析之,則有三乘大乘一乘之差。依法華門外三車之喻,皆不可得,唯有衢
道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則喻一乘也。三乘是權,一乘是實,權教乃佛之方便,實教才是第一義諦。
若按凡夫菩薩,十信位是也。信位是散心眾生,習大乘法,學菩薩道。我們娑婆眾生,多是
障深業重,學習大乘,因惡因緣多,進難退易。所以瓔珞經云:「十信菩薩,若修至信滿入住,
須經一萬大劫。」大般若經云:散心菩薩多修檀尸二波羅蜜,以布施獲福,免受窮報,嚴持禁戒
,則不墮惡趣。由上例之義,可以了知學習大乘,並非一躍而能成就者也,所以凡夫菩薩,應兼
修淨土。
淨宗古今祖師,及諸大善知識,深明斯義,除上根利器者外,咸以淨土接引學人。若初習大
乘,及一般善信眾生,當然悉應修學淨土,以人天戒善作基礎,專意持名念佛,報盡絕蒙佛來接
往淨土,橫超法門,是易行道。學佛有素者,應具此知見,不可忽略。
十信滿後,入發心位,才證不退,不退二乘,何況三途,以了見心性故;尚是主以自利,隨
緣化他,三賢菩薩,不修淨土,發願娑婆廣利眾生,不算有過。何以故?自利已強,有力利生也
。若據實說之,六地以上菩薩,自利滿足,廣行利生,智慧具足,神通廣大,真應自在,普作佛
事也。
五、菩薩專兼淨土之釋義
人天凡夫,知見不具,散心修善,身處塵俗,隨染緣轉,煩惱未伏,染念熾盛,難治身口。
雖修戒善,若遇惡緣,難免不被其轉。大惡雖然不造,微不善業,仍然不斷。即便修念佛法門,
亦是亂意而念,間斷時多,難至一心,或雜他門。如是情形,若不勸導專修,淨業難成,往生則
無把握也。
凡小之人,讀誦大乘經論,深能信入,發意志趣佛乘,乃是信位菩薩,是初學之者。對於十
乘經律論,廣求開解,增長正見。以聞思觀想,熏習成種,防退初心。經云:「初學菩薩修行,
猶如鴻毛,隨風飄蕩,忽上忽下,不能直進。」散心修學,無定慧力,為了防護大心退失,或因
業墮入惡趣。故大善知識,倡導兼修淨業,往生西方。俟證不退,再同入娑婆,廣利有情。發意
菩薩,無論兼修或專修淨業,皆可往生。所以無量壽經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
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所以菩薩之菩提心,最為尊貴,十方諸佛,悉皆護念。以修諸功德,至心迴向淨土,願生西
方,佛及海眾,皆來接引。
- Jun 17 Tue 2008 19:09
華嚴對淨土之釋義 二 ◎作者敬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