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今禪宗祖師,接引學人,若是鈍根之者,勸令修淨。參禪多年,沒有成就者,亦勸令改修淨業。若想一生成辦,免墮惡趣,唯有淨土,最為便捷,廣被群機,實在不可思議之法門也。

   有人說修淨土法門,應當專修,剋期求一心不亂,往生才有把握。縛地凡夫,不宜兼修,工夫不至一心,決難往生。或僅依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導歸淨土,那是法身大士之所為,我們凡夫,不可與法身相比。

     此種說法,實在見仁見智,難與狡辯。專兼之別,此是知見邊事,惟以個人志趣之所好。至於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淨土,是法身菩薩之所修。斯意似有與如來教理相違之處,應與辨別。

     所謂法身者,乃真如理體是。初地菩薩,可以證到少分,至十法雲地,他之法身,如雲周遍虛空。西方世界,亦依虛空而住。亦可以說法身大士之身,能含包西方世界,法身大士還需要往生西方乎?再者,三賢菩薩,不求生淨土,不以為過,悲願重故,何況法身大士!所以學佛首要,貴在開佛知佛見。知見未開,僅是緣修而已。       

六、普賢十願生淨之例證

     普賢之意義,前章略有提及,茲再深為釋之;此文所謂普賢,並非專指華嚴經上之普賢,亦非指四川峨眉山之普賢。華嚴經上之文殊普賢,他之另一深義,乃是以人表法。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我們要想志趣佛乘,證阿耨菩提,非有大智大行二利並行,則難以圓滿成就。以淺言之:修大乘行者,必須要效法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之德行。所以古德有云:人人文殊,個個普賢。要行菩薩道,必須以賢善之德,普利一切有情眾生。就是已完成無上菩提之佛果,亦不捨一切眾生而常住寂光土中,仍要真應無礙,普賢一切眾生。所謂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是普賢之義也。

     行大乘菩薩道,必須行普賢行,學文殊智。以智導行,行無不通,大智喻兩目也。以行啟智,智海易滿,大行喻二足也。再無大行則成自利小乘,偏入涅槃,無大智則佛果難期,而入寂滅,智行相資,二利均等,因門易滿,佛果始圓也。大乘學者,應具此知見。

     普賢行願品長行後,頌偈前一段文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

     這是說明持普賢行願之功德,至命終時,不生別處。由大願王之導引,於剎那中,往生極樂世界。此段經文,與無量壽經,彌陀之第十九願,遙相符合。此文還未有至心發願,欲生彼國之文句,乃是願王之威力,導歸極樂之功能也。       

     近代天台宗泰斗諦閑法師,他是持普賢行願為常課,並發願弘揚行願品。法師在他行願品講義序文中云:「閑,於前清光緒八年冬,首聽妙法蓮華經,至法師品時,心竊慕之。本擬立願,終身奉持全經,定為日課,頻慮經文廣多,未能每日記誦,心頗躊躇。時同學贈以古吳石刻梵本普賢行願品,初展讀至『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捨離………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心竊喜之,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由此證明,奉普賢行願品,為淨土指歸,則無異議也。

     再就近代賢首宗大德,慈舟法師來說,他老終生弘揚華嚴,以西方淨土為歸宿。他之課誦發願文中云:「………懺悔無始虛妄三障,修證本具真實三德,早生極樂,悟無生忍,普於十方,承事諸佛,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毘盧性海。」其他學養有素之大德,莫不奉持行願品為常課。

     由上諸例,持普賢行願品功德,導歸淨土,教證及人證,均能使我人誠信效法,終身修學者也。

七、結    論

     固然十方國土,皆有淨土世界,莫如我佛,特指西方。佛子應當遵照佛之教典,以西方為是。修西方淨土,亦有念、觀、願之不同,唯大乘學者,將所弘法利生行持之功德,發願迴向西方,作為生西之資糧。若更能夠持名念佛,增上淨緣,把握信心,則更妥善。不過同時一種法門,在行持上,應隨順個人之欲樂,不能評判孰是孰非,妄加渲染。知見未致圓解,亦不要冒充知識,對人對己,皆無利益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1319 的頭像
    mos1319

    ☆ 多元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