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入華嚴“一乘圓教”的法界之門
法藏(643~712年)在繼承杜順(557~640年)、智儼(602~668年)的華嚴理論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並正式建立了華嚴宗。在其著述中通過對“五教”與 “十宗”判教理論論述,證明一切佛教經論中唯有《華嚴經》的義理最為高深圓滿,是“一乘圓教”。十玄六相為其根本教義。並又通過“法界”緣起無盡和圓融理論的論述,華嚴宗為佛與眾生,彼岸與現實世界融通無間的修行解脫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1、法界圓融無礙的理論根據
根據法藏的《探玄記》,可列出十種法界圓融無礙的原因:
(1)即緣起相由故、(2)法性融通故、(3)唯心所現故、(4)如幻不實故、(5)大小無定故、(6)無限因生故、(7)果德圓極故、(8)勝通自在故、(9)三昧大用故、(10)難思解脫故。其中確定事事無礙相即相入最確實的為緣起相由,所與九門皆為傍由,故言法界圓融無礙緣起就是緣起相由門,其中再開十義:(1)諸緣各異義(2)互遍相資義(3)俱存無礙義(4)異體相入義、(5)異體相即義、(6)體用雙融義、(7)同體相入義、(8)同體同即義、(9)俱融無礙義、(10)同異圓滿義。
前三者是說緣起的本法,中三者是彰顯異體門的緣起相即相入義,後三者是詮明同體門的緣起相即相入義,而第十門是總結其他九門而彰顯一大緣起的系統。所以諸種緣起法,必須依據這十門才能顯出緣起,缺一門不成。由此異同即入,異體同體,各有相即相入之理,而使十玄緣起觀賴以奠立,由緣起相由,故法界多種同時俱足。現以表解十義如下:
緣 諸緣各異 異 體 門 異體相入 同
起 異體相即 體用雙融 異
相 俱存無礙 圓
由 互遍相資 同 體 門 同體相入 滿
同體相即 俱融無礙
2、法藏對善財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五個領域的闡釋其包括五種法界,如下:
(1)、有為法界,特指 “本識”,即阿賴耶識,具有“諸佛種子”之因義,所以是法界,包括“三世諸法差別邊際”。世界萬有一切具為差別的事物和現象。
(2)、無為法界,含二門:性淨門,是指眾生本具的佛性,雖在 “凡位”但本性清淨,如同真空,無有差別;離垢門,指通過修行“對治”煩惱,是被煩惱覆蓋的佛性顯現的過程,根據修行程度的深淺有十個階次。
(3)、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也含二門:隨相門:指十八界中的與意識相應的法界,包括受相行識和五種色(此指唯識學所說的極略色、極炯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八無為法(同上,有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無礙門: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門”(指超言絕相的空寂的心的真如本體)和“心生滅門”(處在情欲煩惱之中的真如佛性)。其中,八無為法與真如門都屬於沒有生滅的無為法,其他則屬於有生滅的有為法,二種法永不分離。
(4)、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也有二門:形奪門,一切事緣皆為理(真如)的顯現(緣無不理之緣),所以與理一樣屬無為法,同時理必定顯現為事緣(理無不緣之理),這樣它即不是無為法,於是便是亦有為亦無為法界;無寄門,法界“離相離性”,既然離相便不是有為法,離性便不是無為法。
(5)、無障礙法界:也有二門:普攝門,任何一門都可以統攝其他一切法界;圓融門,於此蓮花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一多無礙。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也。因為理統攝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現象;又因事相皆融攝理而顯現,故理必映現於一切事相之中,於是理事相融,非一非異。
法藏的法界觀所包含的真如,法性義,貫徹著真如隨緣和不變的觀點。
二、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意義
1、法界緣起的形成
華嚴宗從圓融無礙的一真心法界為宗旨來說明本體與現象的關係,是一法一切法,互相為緣起。故凡世間事事物物莫不同遍含容,相攝相成,主伴具足,圓通自在。
智儼曾依據如來藏緣起成立學說,是為初期對佛界緣起的理解。但若依宗派的傳承,智儼是承繼初祖杜順大師的思想,才將法界緣起奠立為華嚴教學的慣用語。譬如《華嚴一乘十玄門》就認為華嚴這一部經,就是在說明法界緣起,離不開自體因和果。
“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謂因者:言方便緣起,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謂果者:言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大正四十五 五一四 AB)
法 因 方便緣修(體窮位滿) 菩薩境界
界 不二
緣
起 果 寂滅圓果(自體究竟) 佛的境界
由此可知,法界緣起事表明自體因果,以菩薩的願力,來體究佛的境界,所以因果不二是法界緣起成立的根源。
法藏依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因果緣起於理實法界二而不二,是唯一無礙的自在法門。法界圓融如此才能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一位,都統攝在無盡的法門海中。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既是諸佛所證的果海,又是眾生本有的心源。法界有四種(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重重無盡;因果緣起有六位,位位圓融。法界以全因果,或融因果而入法界,然則始終不離一真法界。十世古今,無邊法海,互現交羅,唯是一真法界性起而緣起。
華嚴圓教的根本看法,認為法界為一大緣,所以能緣起的原因,不是業力,也不是差別心識的阿賴耶識,又不是平等不生滅的真如,而是萬法彼此融通,互相緣起,重重無盡,相即相入。法界緣起統攝《華嚴經》所說的業惑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等諸種緣起。
2、華嚴要義──四法界
人們將四法界作為華嚴宗的基本教理之一。可以說,明確地將華嚴宗所論述的法界歸納為四法界卻是從澄觀開創的。這種分類便於用來指導僧俗修行。因而四法界理論帶有明顯的實踐性。此四法界不僅是華嚴的要義,而且將佛學的哲理都統一在內了。這四法界分別概述為:
(1)事法界:包括“色心等相”,即為一切物質現象。
《華嚴法界玄境》中列舉的“事相”共有十對,即:教與義;理與事;境與智;行與位;因與果;依與正;體與用;人與法;順與逆;感與應。其中包括了全部佛法與宇宙萬物萬物。澄觀認為:“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想皆可成觀。”強調認識和體悟玄妙的法界思想必須通過對一一事的觀察、觀想、此即以觀想四法界為內容的禪觀。
(2)理法界:包括“真空則理法界”。杜順《法界觀門》的真空觀,就是觀理法界的。何為真空?不是以“斷滅”為空。也不是離開色的空,而是“即有明空”,此空與有相即不二,故稱真空。這種真空,就是所謂的理,亦即真如,法性實相等。“真空觀”側重強調色的本體空寂,而不是絕對空無(斷空),是與具體的萬有結合在一起,所謂:“真空必不異色”“不離色明空”,色空是不二的。空與色,理與事是互相依存的。“以空中無色,由事即理;理絕相故,色必有空”;色(事)舉體全是空(理),空舉體全是色;從最高的真諦認識層次看,真空式超言絕相的,不可形諸任何語言文字,何有“色”、“空”等名相可言。
在《華嚴經行願品疏》對理法的解釋中說:理法界既是性。“理之寂寥,為法之性”包括二門,一性淨門,其理是大乘佛教所說的遍理於萬事萬物的真如法性;而二,離垢門,其理是指眾生通過修行斷除情欲煩惱將先天所秉的佛性得以顯現出來。
(3)理事無礙法界:是著重講理與事的圓融無礙的關係的。杜順分十門解釋。
此十門是:理遍於事,事遍於理,依理成事,事能顯理,以理奪事,事能隱理,真理即事,事法即理,真理非事,事法非理。
形成理與事圓融無礙的關鍵是“理無形相,全在相中”、“無盡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據理而成,事是理的體現,理是事的本體,自然理事無礙。理與事互相融攝、互相圓融。澄觀強調法性之理融於一切事相之中,如同虛空。理與事不異不一,理如一切事,一切事如理。
(4)事事無礙法界:既然事與理是相即不二的,那麼事與事之間也具有彼此通融無礙的關係。事與事之間相攝相入,融通無礙,一切與一不一不異,澄觀的十玄門所論證“事事”的實際內容來說,既有自然現象又有社會現象,既有物質現象又有精神現象,既有佛法也有非佛法,既有佛菩薩也有一般眾生……按照這種事事圓融無礙的理論,可以說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眾生和佛菩薩,眾生和佛法,佛法和修行,果位等等,都相既相入,互相融通無礙。
然而從真諦的意義上看,又豈有四法界可言,如將形諸文字的四法界消融,拂除,則只有超言絕相的唯一法界,既“無障礙法界”,“一心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