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地位:

 

有三乘十地,四乘十地,大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十地者,本業經云: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又為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殊勝行,說於十地。

 

1.歡喜地 論云: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此有二義:(1)、二利創成故。(2)、聖位新得故。遂初期心,故生歡喜。2.離垢地 遠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使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此有三義:(1)、因離,謂能起誤犯煩惱。(2)、果行離,離犯戒惡業。(3)、對治離,謂成就清淨具足戒。3.發光地 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光故。亦名明地,謂隨聞思修法,照法顯現,故名明地。4.燄慧地 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燃,故名燄地,燄即慧燄,故名燄慧地。有二義:(1)、根本智火,能燒前地聞持不忘、恃以成慢之煩惱故。(2)、就后得智,起勝用故。5.難勝地 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謂得出世智,又能隨俗,巧達五明,真俗無違,能度偏滯,實為難勝!6.現前地 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謂妙達緣生理,引無分別智,名般若行。親如目睹,名曰現前。7.遠行地 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智。此有三義:(1)、善修無相,到無相邊,故名遠行。(2)、功用至極,故名遠行。(3)、望前超過,故名遠行。8.不動地 報行純熱,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此亦有三義:(1)、捨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報行。任運而成,故云不動。(2)、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3)、此二無間,煩惱不動。合唯一義,謂前地無相,已得無間,相及煩惱亦不能動,而為功用所動。無不動名,今由無功用故。令無相觀,謂任運無間,故三不能動。9.善慧地 得無礙力,說法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無礙慧,未稱為善,遍說遍益,方名為善。於中有三:初、得無礙力,即有口業成就,謂內具無礙之智,外以妙美言詞,名無礙力。二、說法成就者,即智成就。三、利他行者,即法師自在成就。10.法雲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此有二義:(1)、得大法身,謂法雲體。具足自在:釋法雲義。謂能雲雨說法,自在用故。此約能說為名。(2)、得大法身,此明法義,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釋雲義。能受如來,雲雨說故。

 

六、等覺位

 

等覺,亦名等正覺,即與正覺相等之謂。此位菩薩,覺悟之菩提內容,與佛相等,而實際德修上,比佛猶略遜一籌,稱為等覺。此位菩薩,修行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竟,方圓證佛果,而稱正覺。故須進修十定、十通、十忍、僧祇、壽量、菩薩住處、佛不思議法、十身相海、隨好光明等行,以臻至極。

 

七、妙覺位

 

大乘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菩薩道之最後一階,至此已告覺得圓滿,而成究竟之佛果。故妙覺亦即佛果之別名。在大經中,此位提示普賢行,為平等因。以如來出現為平等果。(此亦稱為圓融法門)。菩薩修行至此,則十身圓現,正覺圓成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