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離世間品〉在《華嚴經》中的地位與特色

澄觀清涼國師將《華嚴經》分為七處、九會、五周、四分。第一會在摩竭陀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演揚如來依正因法及果報境界,令眾生由欣慕而生信。是為四分中之第一「舉果勸樂生信分」,於五周中屬「所信因果周」。自第二會到第七會的「修因契果生解分」是對法起解,因此二會在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三會在忉利天宮,說十住法門;四會在夜摩天宮,說十行法門;
五會在兜率天宮,說十廻向法門;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門;七會重會於普光明殿,說等覺妙覺法門。這是屬於行布法門。由於經歷的果位不同,所以產生解的差別,因此,從其所寄歷位處,便能顯示出深淺。

到了第八會,三會普光明殿,就是要彰顯行位無礙,處世無染、通於終始、前後圓融。由於起行圓融,則一會頓起便不隔餘處。〈離世間品〉即是攝在第八會,屬「託法進修成行分」,因此是解後起行之圓融法門。約行來說,〈離世間品〉為「成行因果周」,所以普賢行實含賅六位之行。《大華嚴經略策》「聖賢位次」云:「略有二門,一者行布,二者圓融。此二相資,互無障礙。言行布者次位歷然,故涉四天、別陳六位;第二會雜修十信、顯十甚深。……第八一會,正顯圓融……上辨行布,前後階差、淺深不雜。二明圓融者,以性融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或初攝後,或後攝初;初後攝中,中攝初後。……故第八會具有六位所明行法,而沒位名,頓彰諸行……」 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乃理性德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因此,普賢二千勝行除了自身所顯之普賢行之德用,亦是本品「行布圓融」的特色。

三、為何〈離世間品〉中有十行法門

澄觀祖師的《華嚴經疏》說:「此經總三遍說六位,此當第二約行說也,以普賢行該六位故,故〈度世經〉初請云:唯願解說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故。彼經雖不配於信等,既云從始至終,末後復明成佛,則知決是六位之行。」 由以上的這段話,我們可知在《華嚴經》中說了三遍六位行法,「差別因果周」 是第一遍,最後一品經〈入法界品〉是寄位修行為第三遍,〈離世間品〉是第二遍約行說,以普賢行含該六位。

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二百個問題中,最初二十問為十信行;第二個二十問為十住行;第三個三十問為十行法;第四個二十九問為十迴向法;第五個階段有五十問,所問為十地行;第六有五十一問,所問為因圓果滿之行,等覺、妙覺皆包括其中。所以五十二個階位的內容,都在這二百個問題中解答。

参、〈離世間品〉中的十行內容與〈十行品〉之差異

一、〈十行品〉之略述

《華嚴經‧十行品》中所探討的菩薩修行階位是十行位,亦指菩薩五十二修行階位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也是三賢位 中的中賢位。在「五周四分」中屬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的「差別因」。澄觀祖師於《華嚴經疏》中說明十行是:

「隨緣順理造修名行,數越塵沙,寄圓辨十。《仁王》名為十止;就三學中,定心增故。《梵網》名為長養,長道根故。」

任運法界理而起修、造作稱為「行」。此行數越塵沙之多,但以「十」表圓滿義。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稱之為「十止」,由於偏重戒、定、慧三學中之定學,故以「十止」為名。根據《梵網菩薩戒經》因為此行能長養道根,所以稱「十長養」。

另外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就「十行」亦舉出有五種意義:

「初言建立者,於法性無修之中而起修故。二、萬行非一故。三、聚集為十度四等行,顯發性德令現前故。故《起信》云: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四、一一契理曰深,意趣祕妙為密,為相續無間。五、扶疎即茂盛之貌。」

這裡意謂十行菩薩要聚集十度波羅蜜及四攝等修行,這種行持要綿密不斷,相續無間,好比樹林間茂盛的景象。

二、〈離世間品〉與〈十行品〉中的十行內容之比較

(一)歡喜行(布施波羅蜜)

在此筆者舉出歡喜行(布施波羅蜜)和無違逆行(忍辱波羅蜜)來作比較。

在〈離世間品〉中,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三十個有關十行法門的問題,其中有三個問題是屬於歡喜行,分別是:力的加持是指什麼?讓菩薩摩訶薩大感欣慰的是什麼?怎樣才能深入佛法?普賢菩薩回答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廣大的欣樂快慰,他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欣慰。何等為十?所謂:諸菩薩發如是心:『盡未來世所有諸佛出興于世,我當皆得隨逐承事,令生歡喜!』如是思惟,心大欣慰。復作是念:彼諸如來出興於世,我當悉以無上供具恭敬供養!如是思惟,心大欣慰。……清淨無畏大師子吼以本大願周遍法界,擊大法鼓,雨大法雨,作大法施,於無量劫常演正法,大悲所持,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這位大菩薩會這樣想:「我當使所有的眾生成就無上菩提,成就菩提之後,我應當在他們所成就的佛處中修習菩薩行,盡形體與壽命,用廣大的信心興起供養諸佛,並供養不斷。等到諸佛涅槃之後,我再造無數的塔廟供養他們的舍利,並且受持守護諸佛遺留下來的法門。」菩薩如此思惟之後,心中非常欣樂快慰。

他又這樣想:「我應當斷絕眾生所有的疑惑,清淨眾生所有的志欲喜樂,開啟眾生所有的心意,滅絕眾生所有的煩惱。關閉眾生所有通往惡道的大門,為眾生大開趣入所有善根的門徑。破除眾生所有的黑闇,給與眾生光明,使他們遠離眾多魔業,達到安穩的處所。」菩薩如此思惟之後,心中非常欣樂快慰。

〈離世間品〉中的歡喜行,它的特色是有莊嚴佛土和度化眾生,且這位大菩薩能難見能見,難成能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