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如何依十行而離世間
一、無屈撓行
「離世間」並不是要遠離這個世間,《華嚴經決疑論》說:「是佛果後,普賢常行無休息,常處世間而無染污,名離世間。此普賢常行還以根本普光明智,還普光明殿中說,明不離初信之果用,恒利眾生恒在世間,而無染污,名離世間品。」 《新華嚴經論》云:「是一切諸佛皆成佛果,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為利世間品。」 綜上所述,「離世間」就狹義而言,是出世的,由超絕世染故受其名。若約廣義而言,此即宗教精神之所在,因此《華嚴經吞海集》稱其為「悲智無礙行」,是出世而入世,入世而出世的;所謂離世間而即世間,即世間而離世間的。因此是佛果後的普賢恆行,而能普印十方沒有休息。如本品經所說:「此法門名菩薩廣大清淨行,無量諸佛所共宣說,能令智者了無量義,皆生歡喜,令一切菩薩,大願大行,皆得相續。」
那我們如何依十行而離世間呢?經文說:「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以布施,攝一切眾生;以戒、忍、精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攝一切眾生。」 所以我們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攝受一切眾生,還要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攝受一切眾生。經文又說:「我當盡未來劫修菩薩行。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過諸算數,究竟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當悉以無上教化調伏法而成熟之。」 我們還要發願盡未來劫都要修菩薩行,即使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竟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我都要用無上教化調伏法,令他們都得到成熟,也就是成佛。這是菩薩的無屈撓行。
二、善法行
我們還要行善法行來離世間,如何行善法行呢?經文說:「思惟觀察一切佛法不動心。」 我們要思惟一切佛法,觀察一切佛法,而不動心,絕對不打其他的妄想。又說:「成就有根信、無濁信、清淨信、……恭敬供養一切佛信、不退轉信、不可盡信、無能壞信、大歡喜踊躍信不動心。」 我們要成就堅固不動有根的信心,無濁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離垢的信心、明澈的信心、恭敬供養諸佛的信心、不退轉的信心、不可盡的信心、無能壞的信心、大歡喜踊躍的信心,有這樣多的信心,所以不動心。又說:「聞一切菩薩行法,信受不謗不動心。」
我們要聽聞一切菩薩行的法門,信受奉行,絕對不毀謗三寶,所以不動心。
善法行除了外緣不動外,還有內心不捨。經文說:「不捨親近一切善知識深大心;不捨供養一切諸佛深大心;不捨專求一切大乘功德法深大心;不捨於一切佛所修行梵行、護持淨戒深大心;不捨親近一切菩薩深大心。」 我們要不捨棄親近一切善知識,不捨棄供養一切諸佛,不捨棄專求一切大乘功德法,不捨棄在諸佛處所修行梵行,護持清淨戒律,不捨棄親近一切菩薩,這些菩薩有的是逆增上緣的菩薩;還要更不捨棄圓滿一切菩薩行願。假如我們都能做到的話,就能在世間利益眾生,而沒有染污,也就是離世間!
伍、結論
〈離世間品〉在《華嚴經》中,佔有極重要之地位,普賢萬行都由這裡邊開出。行動為完成智慧的力量,智慧如眼,而行動如足,是以「信解」需發揮文殊之大智;「行證」端賴普賢之大行。事業的成功不能缺少行動,何況佛果大道。菩薩的十度萬行,要一一精進踐行,種種名相、階位,只是空名,以實際的行動充實,才能體會到其內涵。「自性普賢」代表「行動力」。
整部《華嚴經》中一共說了三遍的六位行法,〈離世間品〉是第二遍,所以在〈離世間品〉中有十行法門。因〈離世間品〉是佛果後的普賢恆行,所以〈離世間品〉中的十行法門與三賢位中的〈十行品〉有程度上的不同。如〈離世間品〉中的菩薩能知世間法、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和如來法,〈十行品〉中的菩薩是說:「我應當盡力學竟諸佛所學,證得一切智慧,通曉一切法門,為眾生演說三世平等的法。」還有〈離世間品〉中的菩薩在無違逆行中有十件事是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十行品〉中的菩薩在無違逆行中時時刻刻的在修忍辱。
我們要行十度波羅蜜來攝受一切眾生,發願盡未來劫都要修菩薩行;要思惟一切佛法,觀察一切佛法,而不動心;要有堅固不動的信心,如此我們就是一位離世間的菩薩!
要成就佛果一定要修十度波羅蜜,所以筆者選擇研究十行法門,一方面十行法門與十度波羅蜜有關,另一方面是希望效法普賢菩薩的精神。筆者在出家時有發願要「印證佛理度眾生,珍惜因緣修萬行!」這與普賢菩薩很有關係。
華嚴是一乘的圓融法,而〈離世間品〉能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且能親證現量的佛境界,所謂「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讓我們悠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續完)。
- Jan 07 Mon 2008 20:44
探討十行法門-以《華嚴經‧離世間品》為主 五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