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唱的方面,讚佛的語詞是以華嚴經裏頭的四句偈「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來讚佛。這首偈是讚嘆法身佛的。我們華嚴宗所拜的毘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普通說,是本尊佛,也就是一切諸佛的本尊。念了這一尊佛,就等於念了一切的諸佛。毘盧遮那如來以法界法性為身。

那麼法性是什麼呢?法界又是什麼呢?法性就是理,真理的理,宇宙一切諸法的真理,法界就是依理建立的萬事萬物。理是沒有形相的,要假法界的萬事萬物來顯示它。所以說:「佛身充滿於法界。」佛身本是充滿於一切處的。我們所看到佛寺裏供奉的一些金身佛相,那只不過是佛的象徵而已。真的佛身在那裏呢?就在一切諸法的真理上。隨便那一法上,都可以見到真理。也可以說,隨便那一法,都能見佛身。這句話很不好懂,但是禪宗的祖師常常講。學者問什麼是佛?祖師答說:「庭前柏樹子。」又說:「拈一莖草,可以做丈六金身。」這都是直指法性理佛而說的。

 

有人問祖師:「什麼是佛?」他會不會講,供奉在大殿的那一尊金身是佛呢?不會的。那麼他說什麼呢?佛在那裏啊?他方便地說:「佛就在任何一根草上,或在庭前的柏樹子裏。」這也就是說,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看見佛,因為法性是遍一切處的。拿人來說,每個人心理上都有一尊佛。臨濟宗的祖師說:「我們心上有位無為真人。」那就是佛法所強調的「人人都有佛性,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見佛,人人心上都有佛。因此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那麼眾生為什麼不能見佛呢?事實上佛每天都跟著你,沒有一刻或一秒鐘離開你的,只是你不能體會罷了。古人也有兩句話,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佛在那裏呢?你夜夜都抱著他睡覺,而且天天早上還跟你一同起來,你沒有注意到他而已。在吃飯的時候,佛在你的飯碗裏,穿衣服的時候,佛在你的身上。如果人人都能像這樣子去體會,「佛身充滿於法界」的道理,也就可以懂了。

 

這樣說,也許你們還不相信。現在我舉一個譬喻來說明。例如這隻兔子,牠也有佛性。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牠每天都來參加我們的法會,而且很注意地聽我們念佛。假如牠沒有佛性,牠決不會有這種表現的。昨天我吃完晚飯,順便去看看小朋友們,牠也在那裏。我去跟小朋友們打招呼的時候,牠也跑過來我跟前。我為牠說歸依,牠就趴在地上,靜靜地聽,一動也不動。我說完了歸依之後,告訴牠說:「好了,可以休息去了。」牠就跑走了。牠很靈敏。這靈敏是什麼?那就是有佛性的表現。所以我們要尊重我們自己個人的人格,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我們也要愛議一切眾生,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所以我們要唱「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那麼「隨緣赴感靡不周」呢?那就是說,只要你念佛,就會有感應,也就是說,有求必應。但是我們不可迷信。有些人一知半解,胡說八道,說他看到什麼啦,能把人家丟掉的東西找回來啦,能把死去的人請回來講話等等。這些都是騙人的把戲,我們不可以相信。是正理,我們才去信。像諸佛、菩薩說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應相信。佛的力量不可思議,佛的感應不可思議。我們已經信了佛的人,如果再去相信神神鬼鬼的邪說,那是不應該的,那是沒有智慧的,那是愚癡的。相信佛,就要以佛為主。一切神話鬼話,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廢話,都是騙人的。唯有相信佛的真理,我們做人才能夠走向正道。不要被那些迷信弄得六神無主,破財遭殃。這件事是很重要的。那麼什麼又是「隨緣赴感靡不周」呢?也就是說,你有什麼煩惱,有什麼不如意,只要誠心地念佛,都能夠得到佛的感應,而得解脫。有人也許會問:「佛要應上千上萬、甚至微塵數眾生的感,他一定很忙。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耐,來應眾生的畏求呢?」要瞭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先懂得第一句話,佛無所不在,無所不應。因此不要認為,一尊佛只能感應一個人。其實佛隨時隨地都在我們的面前,都在我們的心中,就像電燈的電源一樣,你把開關一按,電燈就亮了。

 

「而恒處此菩提座」又怎麼說呢?只要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而佛本身還是那樣地如如不動。所以說:「而恒處此菩提座」。佛經上有一個故事說,有三位船夫,將船停在一處河中。當夜明月懸空,三人共賞。未幾,一船南航,船夫見月隨之南行。一船北航,船夫見月隨之北行。一船仍停當地,船夫見月隨之不動。此之情景,並非一月分三,實乃月影隨人。明白這個故事,就可以懂得一佛應多生感的道理。

 

迴向方面,我們念的是:「願生華藏世界中,大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是上海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仿照西方淨土迴向偈而作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是盡虛空遍法界華藏世界中的一個世界而已。華嚴經中所說的華藏世界,是無窮無盡很多的世界,隨你的發願,你願意生清淨的世界,固然可以;你有大悲心,想到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去度化眾生,也可以。不過,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自己修行,沒有眾生可度,因為那裏都是「諸上善人」,不需你度。所以我們都要發願生華藏世界,因為只有華藏世界才有我們需要度的眾生。我們學佛固然是為了自己成佛,同時我們還希望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我們生極樂世界,是九品蓮花為父母;生華藏世界,是以大寶蓮花為父母。依華嚴經的說法,這世界的最下方是香水海,海中有大寶蓮華。一切的世界種都在這大寶蓮華之中,所以叫做華藏世界。往生華藏世界,就是等於生在大寶蓮華中,因此說「大寶蓮華為父母」,也是蓮華化生的意思。

 

「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一往生了華藏世界,就能夠花開見佛。淨土宗西方極樂世界分九品往生,華藏世界是不分品級的。華嚴法門就有這個好處,所謂的「因賅果海,果徹因緣」。種了什麼因,就得了什麼果,因為因和果是一顆的。一念念佛,就等於一念成佛。將來修滿了普賢萬行而成的佛,就是你剛發心時候願成的佛。所以叫做「因賅果海,果徹因圓」。因此,我們只要發心往生華藏世界,就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一生華藏世界,就不再退轉而為凡夫,而與華藏世界諸大菩薩一起修菩薩道。所以說,「不退菩薩為伴侶」了。華藏世界也都是大菩薩發願往生的地方,而華藏世界以毘盧遮那如來為教主。那些老師都是如文殊、普賢等不退轉的大菩薩,所以我們要發這個願,把念佛的功德和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或者是任何修行的功德,都迴向到華藏世界去,做為我們往生華藏世界的資糧。

 

現在我來解釋一下這句佛號的意義:「南無」二字的歸依、恭敬的意思,就是歸依、恭敬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佛、法、僧三寶。這三寶,有時候佛寶在先,因為要有佛,然後才有法,才有僧。有時候卻以法寶在先,也就是,先要有了佛法,而後眾生才能發心出家為僧,修行成佛。有時候又以僧寶為先,因為過去佛所說的法,這法本身自己不會講話,要僧寶來加以弘揚。沒有僧寶來弘揚佛法,那麼人們也不會知道有佛,有法,更不知道依佛法來修行。如此講來,僧寶又應是第一了。我們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這句佛號,是以法寶為第一,因為法身充滿於法界。有了法,就有佛,就有僧。所以先念「大方廣佛華嚴經」,然後再念「華嚴海會佛菩薩」。「華嚴海會」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成佛以後,說華嚴經時所有的聽眾。華嚴會上的聽眾是那些人呢?是華嚴世界裏的諸大菩薩及四十一眾的代表,還有所謂的六千比丘。這是僅指這一個世界的聽眾。然而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佛剎微塵數的世界。佛剎是一個佛的教化區。毘盧遮那如來是以華藏世界為他的教化區。過去有毘盧遮那如來,現在有毘盧遮那如來,未來也有毘盧遮那如來。三世都有毘盧遮那如來,十方也有毘盧遮那如來。這樣去發展起來,每一個世界都有佛剎微塵數的佛、菩薩。所以我們要念「華嚴海會佛菩薩」。那麼「華嚴海會」這四個字要注意的即是「會」。這個「會」字就是法會的會,或者佛說華嚴經的時候的法會。在法會上聽眾之多,是無法說出它的數目字的,只有用「大海」來形容它,所以叫做「海會」。例如你坐遠洋的輪船,就會發現,這大海之大,四面是無法看到邊際的。所以經中常把這無法說明的境界,就只有用「海」來形容它。總而言之,我們所念的佛是無窮無數的佛,所念的菩薩也是無窮無盡的菩薩。所念的佛、法、僧三寶,都是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的。所以我們這麼一正念所念的佛,不只是一尊佛、一尊菩薩或一卷經,而是三寶同時念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s1319 的頭像
    mos1319

    ☆ 多元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