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國師以五周、四分、七處、九會判釋華嚴。淨行品屬第二差別因果周、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處普光明殿、第二會,為全部華嚴經八十卷三十九品中第十四卷第十一品。第二會中,世尊放兩足輪光,文殊菩薩為會主,說十信法。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淨行品〉中的處世哲學

  佛法並不是遠離群眾而獨存的,而是要走向廣大的人群去解除他們的煩惱和痛苦,所以太虛大師說:「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識得其中意,皆在尋常日用中。」〈淨行品〉可用來做為吾人內心之明鏡,平日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藉由每一首偈子,可使吾人產生一種連貫的思慮觀想,不僅可做為自心的內省,更可淨化吾人的心靈,使得佛法能與日常生活相互融攝,累積智慧和圓融的處世哲學,〈淨行品〉中的啟示,正教導我們可由周遭環境中的萬事萬物,學得一些可貴的心得。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據《新華嚴經論》卷十六說:

   「以無始諸見、無明、貪、瞋、癡、愛,今已發菩提心,信樂正法頓翻諸見,成其大願,長大悲門;若但以三空無相對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賢行故;欲行長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賢門,充法界行者,於一切見、聞、覺、知而無過失,便成萬行莊嚴;皆勤修習此一百四十大願門,便於生死海中見聞覺知一切諸行,悉皆清淨入普賢行故,故名淨行。」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悲憫一切眾生的苦,凡是有情,皆是要救度的對象,是故佛又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甚至無情都是要普化的,所以「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才能成為佳話。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父曾說:「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因此,作為人民表率的統治階層、官僚系統,就理所當然的必須是以誠信為最高準則,如果一個統治者缺乏取信於民的基礎,這個國家就會往邪惡處傾斜,社會就會陷於動盪與不安。台灣俗語說:「人不照道理,則天不照天理」,其實反應的就是對上下交爭利,卻缺乏公平與正義的反諷,也有佛教種惡因收苦果的警示。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佛教側重解行並進,這是研究佛學者盡人皆知的事實。但是經論龐雜,宗派亦甚繁多。姑就行而言,唯識宗有五重唯識觀;三論宗宗於般若,般若有文字、觀照、實相的三種般若;而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又復通於禪宗;中觀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的一偈,又被天台宗演變為三止三觀;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繁華」是當初對研所處於台北市濟南路的第一印象。當時赴考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教務主任的面試時間是接近下班的巔峰,車子之多加上下著雨、人潮來往,因而對研究所留下一幅熱鬧畫面的影像。以往的修學大多居住在寂靜的山中,心想日後將費一番功夫適應這嘈雜的環境,至於華嚴專宗研究所開的課、極大的讀書空間卻又是一大吸引力,因之,拎著簡單行李,鼓著極大的勇氣來報到。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云:「未離貪瞋癡種,不能解脫生老病死。…遠離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貪、瞋、癡是所謂的「三毒」,又曰「三根」,是生死煩惱的根本。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為痴。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稱為無明。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個性較好靜,比較上不喜歡喧雜吵鬧,特別是在小時候,我大部分都住在祖父母家中,因為大家都是「大喉嚨」的大聲公,加上伯伯、叔叔們一個比一個聲音大,實在有點受不了。到了晚上楊麗花歌仔戲時間,祖母更是忠實的觀眾,每逢演出時間到時,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聚精會神的觀看與戲情分析,加上祖母年齡很大,耳朵又稍微聾,電視機的聲音都儘可能轉到最上限,「魔音穿腦」變成我的惡夢,因此父親每次回到老家探望父母時,請安後,便會帶我到附近的開元寺去散步,順便進入『大雄寶殿』禮佛。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文殊師利答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生長在一個信仰佛教的家庭。

 

  我的家庭並不能算是一個正統的佛教徒,而只能算是佛、道混合的信仰。因為家人雖然信仰佛祖,但卻將之視為膜拜的對象,此外又拜觀士音菩薩等中國故有的傳奇人物。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在閱讀《華嚴經‧淨行品》時,讀到智首菩薩以一百一十問文殊師利菩薩「淨化身口意三業之方法」,覺得修行首先就是要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進而行悲智雙運的菩薩道,也因此使筆者選擇〈淨行品〉作為研究的主題,希望藉此機會了解它,另一方面也應當前聖嚴法師所提倡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相互呼應。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佛教徒的家庭,因為奶奶和曾祖母虔誠地信奉佛教,所以幾乎全家人都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個宗教;我們這一代的孩子也幾乎都是剛出生就被帶去皈依佛教。所以,我小時候就常告訴別的同學,我們家是信奉「佛教」!不是「道教」!但是,坦白說,我自己並不 清楚「佛教」和「道教」有何差別?也不知道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和佛教到底有何不同呢?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問具足十力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農曆七月一般稱為「中元節」、「鬼月」,這與佛教稱「盂蘭盆會」、「孝親月」不同,到底是受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影響,還是道教地獄觀的演變並無定說。但無論如何,農曆七月十五已成為中國一項重要且傳統的節日,「普度」、「齋僧」為親人祈求冥福成為了一致的信念。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