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因成如雲觀
「諸法因成 ,一切有情俱時因果、異時因果、 三世善、惡,如空中雲。」

       此釋諸法因成如雲也。上一段側重在緣,此則偏重於因,所以說:「諸法因成」。親能生起為因,疏能助長為緣。依性宗說,心為一切法之主因。《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但 不及唯識宗說得有條理。《成唯識論》卷三上說:「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又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本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本識中具有諸法種子,諸雜染法,皆由種子發生現行。第二頌中的界字,因義。這一頌中於諸趣的染法及涅槃的淨法,皆歸功於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法平等之所依止 因。「由此」之「此」,即指阿賴耶識而言。「俱時因果」者,據良賁疏,如現身中,同一剎那從種子生現行,現行復熏成種子,三法 種、現、種同時,有二因果,故曰「俱時」。引《唯識》云:「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三法展轉,更互同時。」「異時因果」者,由感受之現行法熏成種子,藏於本識。遇境、遇緣,由種子再發生現行。此中因先果後,所以名異時。因此,「善惡」因果通於「三世」,然而幻生幻滅,「如空中雲」。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有為如焰觀

「諸法相續 ,念念不住, 剎那剎那非一 、非異 ,速起 、速滅,非斷、非常。諸有為法,如陽焰故。」

        此釋諸法如陽焰也。「諸法」,諸有為法。諸法的存在「念念不住,剎那剎那」新陳代謝。前者已滅,後代者來,故曰「速起、速滅」,如鐘錶上的秒針相似。前滅後生,故「非一」;生滅皆在一法上立,故「非異」。前滅後生,故「非斷」;後者不是前者,故「非常」,是名「相續常」。有「如陽焰」,像春末、夏初之 交,泥土受陽光的蒸發,水分化成氣體佈滿上空,在陽光的照曬之下,視之如水。所以佛經上喻貪夫殉財色如渴鹿趁陽焰,以假為真,愚癡可愍。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諸受如夢觀

「善男子!有情之受 ,依世俗立,若 有、若無,但生有情妄想憶念。作業、受果,皆名世諦。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婆羅門、剎帝利、毘舍、首陀,我、人,知 、 見,色法、心法,如夢所見。」

        此釋諸受如夢也。世尊再呼波斯匿王而告之曰:「『善男子!有情』們所感『受』的,也就是聲色犬馬、嬌妻美妾、高官厚祿、高房大廈的享受,『依世俗立』。世俗皆相有性無、虛假不實也。虛假不實,所以『若有、若無』,徒然地為『有情妄想憶念』。如看電影,正放影片時,似乎一切皆真、『若有』;及至終幕『若無』,而觀者在歸途上,猶自『憶念』幕上的情節。在此如電影放映的過程中,『作業、受果,皆名世諦』,自作還是自受也。所以『三界、六趣』,乃至『色法、心法』,皆是一場春夢。」「婆羅門」,譯云梵志;「剎帝利」,譯云王族;「毘舍」,譯云商賈;「首陀」,譯云農、工、奴隸。印度之四姓,乃階級制度下之產物,亦婆羅門之惡作劇也。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的不殺生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心,兩千多年後,素食卻成為全球抗暖化的利基所在。

素食在現代的普遍流行有多種理由,宗教人士是基於道德的理由,非宗教人士提倡素食,許多是根基於健康。由於現代人飲食的偏差,導致許多疾病,醫學專家指出:每週吃五次以上紅肉的結腸癌罹患率,是每週吃一次以下的人的四倍;而喜吃紅肉者,其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是一般人的兩倍。就算是無脂肪的瘦肉也似乎會增加結腸癌的罹患率,其原因是肉在烹調的過程中產生了致癌物質。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死為鬼,似乎是某些民間宗教既定的想法,而忠孝節義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死後被奉祀,似乎成仙成神,這種看法似乎只把人死後視為成仙或成鬼,而多半的人皆把祖先視為孤魂野鬼在祭祀,這可以從農曆七月的祭拜「好兄弟」看得出來。祈求神仙保佑是理所當然,怎麼「好兄弟」也能「保佑」,這就不通了。蓋「好兄弟」既然是「鬼」,就表示是自身難保,需要家人的超薦,自救尚且不足,更遑論可以保佑別人了。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祈求「好兄弟」保佑一事,似乎呈現了「神鬼不分」、「諸鬼救度」的荒謬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這種看法又普遍存在一般民間。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今禪宗祖師,接引學人,若是鈍根之者,勸令修淨。參禪多年,沒有成就者,亦勸令改修淨業。若想一生成辦,免墮惡趣,唯有淨土,最為便捷,廣被群機,實在不可思議之法門也。

   有人說修淨土法門,應當專修,剋期求一心不亂,往生才有把握。縛地凡夫,不宜兼修,工夫不至一心,決難往生。或僅依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導歸淨土,那是法身大士之所為,我們凡夫,不可與法身相比。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大乘兼淨之意義


 大乘行門,所以異於凡小者,大乘以自利利他為宗旨,以無上菩提佛果為歸趣。他的因行,
是上求佛法以自利,下濟眾生以利他。所謂菩薩者,須具慈悲之胸襟,修習般若大智,明慧觀察
,諸法實相,畜養悲智,習成種性。以智導悲,以悲策智,悲智相資,成無礙行。智悲雙運,乘
大願風,遍入諸趣,利益眾生。離眾生無菩薩道可修,菩薩不能捨眾生行大乘法。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學佛之要,在先開知見。正知見對於學佛之重要,不可輕視。知見未開,多走歧路,對人對己都無裨益。所以法華云:「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學佛首先須深入經藏,廣求開解,圓解無闕,義理通順,然後才能談到修行。無解之行,謂之盲修。理路不明,難契真性。瓔珞經云:「信位菩薩,須經十千大劫,才能入住。」初學之人,以信為首,信滿才能發心。修信就是求開解知見。知見愈明利,信念愈充實,論時間通須一萬大劫,何等之不易也。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年佛在說華嚴的時候,在座的都是阿羅漢,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連他們都不懂,其餘更不用說了。這些阿羅漢們如聾如盲,好像跟聾子一樣,好像跟瞎子一樣,參與了法會。但對法會殊勝的內容,殊勝的言教,聽了,與沒聽一樣,此為如聾;看到,與沒看一樣,此為如盲。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在物質豐足、知識爆炸、凡事要求效率的今日,人們的快樂指數是唯一不見起色的數字,這是現代社會極為弔詭現象。我們在物質上追求精美滿足、在知識上要求精準無誤,為的不正是營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嗎?而如今,更好的明天尚未呈現,憂鬱症人數的遞增、傷害案件的頻傳,卻是每日不乏的事件。問題的根源,在於物質與知識突飛猛進之時,心——失了速、迷了路。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願行之要
  學佛的人如果知道願行的重要而實際踐履,那就是「舉足、下足」「盡」與「文殊」同「心」,「見、聞、覺、知」的六根門頭「皆」是「普賢」之大「行」。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疏上說:「謂三業隨事緣歷,名為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三業」者,身、口、意。「隨事」者,隨便遇到什麼事。「緣歷」者,緣亦事也;歷者,經過。「隨事」可以說是一件事,「緣歷」者是所有的事-範圍有寬、有狹。「名為所行」者,如沿門托缽、參方訪道,皆是所行的事。在所歷的緣事當中,隨時提高警覺,「巧」發大「願」,而「防非」止惡,因而「離過成德,名為清淨」。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品,由於文殊師利之發問,覺首等十位菩薩答覆了十種甚深。這十種甚深是緣起、教化、業果、說法、福田、正教、正行、正助、一道、佛境。此十無一不是甚深。諸如緣起甚深的緣起,是我佛觀察宇宙萬有-有為、無為、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一不是仗因托緣而起。因緣聚合,則生;因緣散滅,則滅。能生他者必從他生,無有能造及所造者。拿這個緣起或緣生性空的至理來破除眾生的執障,是最靈妙的方劑。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十地品><十地經>不管對於印度大乘佛教的發展來說,還是對於中國本土佛
教思想之發展而言,都是一本相當重要的經典-不論是中觀學派,還是瑜伽行派(印度佛教方面
),或者是中國佛教方面的地論宗,甚至是華嚴宗,都把《華嚴經》<十地品>,亦即《十地經》
視成重要思想的泉源以及最重要的「經證」之一。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話說:「士大夫無恥,謂之國恥。」又說:「知恥近乎勇。」陳總統涉及貪污,但因受憲法保障,任期內無法追訴,但其夫人則已被起訴。社會大眾在看過檢查官的起訴書後,咸認為陳總統應該自動下台。但陳總統卻選擇正面回擊起訴書內容,堅持自己「清白」。蓋總統為國家最高名器,有其最高道德的標的,不容有任何瑕疵,一旦道德操守無法贏得大部分人民的信任,就應該自動請辭,畢竟已無法獲得尊敬了。但是,若一個人不知恥為何物,則可能什麼事都做的出來,如果他還掌握國家名器,則國家有可能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