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華嚴學理類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二會也有六品經文,由文殊師利菩薩在普光明殿說出。這六品經文分別是:一、如來名號品,二、四聖諦品,三、光明覺品,四、菩薩問明品,五、淨行品,六、賢首品。前面第一會已介紹佛的依正莊嚴,令信心生起,然單有信心,還是不夠,必得對佛所說瞭解才行。從瞭解認識佛法以後,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去進修。所以此會一開始便先說如來名號品,讓我們認識如來,繼而說四聖諦品,以便我等對世、出世間的種種因果現象,更進一步瞭解。再進而正說佛法內容,便是光明覺品。以上這三品所說,也是屬於如來正報。再接著則是從認識而起修,因說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及賢首品。這三品所修是為十信位。本會從第十二卷至第十五卷共有四卷經。這十信位在圓教裏邊,嚴格說來,還是在凡夫位次,因這祗是建立信心的階段而已。必得十信修滿,進入初住以後,才算得上是入了賢位。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

 

唐譯華嚴經共有八十卷,分為三十九品。此三十九品經文,乃毘盧遮那如來於海印三昧中之所宣流,分別在七個地方,做九次說出,每會有其不同的會主為代表。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九次集會說經的內容: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綸貫略釋

 

復菴和尚的華嚴綸貫,是所有華嚴注述中,我最喜歡閱讀的一本書。因為它祗用去八千多字,卻將一部浩如煙海般的華嚴經的大意,鉤玄提要地給介紹出來了。讀經的人們,祗要循著他的正確標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全經的脈絡和旨趣。因此,我以為凡是想一探毘盧性海的佛子們,這部書,不可不讀。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宗密大師的禪教合一說探微

 

經教是指示趨向正覺的藍圖,禪觀乃求取證悟佛果的方法。兩者原是相輔進行而不可偏發的。淺識者不察,往往衝突。講教者譏參禪人,為說大話的狂者;參禪人輕講教者,為鑽故紙的書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其實都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良以講教者如不能悟明心地,則循文數墨,成了依文解義的三世佛怨者而不自知;參禪人如不能通曉教理,則其悟假悟真,徹不徹底,亦無法驗其成果。因此,古德嘗喻教理如眼目,禪觀如雙足,相互依恃,安抵前程。一有偏廢,兩不得益,且遭錯失。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有鑑及此,發大悲心,運無漏智,著禪源諸詮集都序一書,以調和此一不必要的衝突,亦以糾正此一嚴重的錯失。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

 

一、前言

 

佛教教主釋迦世尊入滅之後,所遺聖教,原本一相一味。後經數百年的衍化,由上座、大眾兩部,發展成本末二十部。此為歷史所謂的部派佛教時期。至四、五百年期間,有無著、世親兄弟出,依深密經等思想,開展出有部大乘佛教。六、七百頃,有馬鳴、龍樹菩薩應世,據般若經等思想,發展出中觀學派,稱為無相大乘佛教。有部大乘佛教,經戒賢傳我玄奘大師,創中國大乘法相唯識宗;無相大乘,經我吉藏大師,開創成為中國的三論宗。中國佛教除上述空、有兩宗外,更有杜順大師等,依大方廣佛華嚴經,創立之華嚴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五教,主伴圓融,理事無礙。成為修學佛法者,最極肯要的指導原則。以其統含性、相、空、有,權實大小之教義也。茲將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簡介如下。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宗五教十宗的教判

 

一、華嚴經的傳世

 

華嚴宗,是依華嚴經研究發展出來的一個宗派。華嚴經,為佛成道後二七日中,所說的一部大經。由於它的陳義太過高遠,所以文殊菩薩結集出後,即藏之龍宮,迨佛後七百年頃,始由龍樹菩薩自龍宮誦出。相傳,藏於龍宮之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誦出者為下本經。於我國晉朝義熙年間,由佛陀跋馱羅譯出三萬六千偈,得經六十卷。此經並不完全。後於唐武則天朝,由實叉難陀譯出四萬五千偈,得經八十卷。後有德宗朝的般若三藏,又譯出普賢行願品廣本,得經四十卷。此三種華嚴經中,在我國流傳最廣的,當推八十華嚴。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宗綱要

 

一、敘言

 

華嚴宗乃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一宗正依之根本經典;以建立義理,顯示旨歸,因而得名。又此宗之觀門教相,經法順和尚初創,至相尊者繼演,至賢首國師而圓備,故又名賢首宗。又以本宗旨在闡明法界緣起,自在無礙法門,故亦名法界宗。賢首之後,有清涼國師澄觀出,作華嚴大疏及演義鈔,維持華嚴正統。同時復有圭峰宗密大師,祖述清涼,盛弘此宗。以上自法順至宗密,人稱為華嚴五祖,蓋開創並演暢此宗之五大功臣也。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之傳譯經過及其內容組織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我毘盧世尊一代時教中之根本法輪也。以其陳義太過高遠,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於世尊入寂之後,即由文殊大士主持結集,藏之龍宮,垂六百餘年,隱而不傳。迨龍樹菩薩興,始入龍宮誦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於義天焉。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述華嚴經之傳譯及其於中國佛教之影響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我毘盧世尊一代時教中之根本法輪也。以其陳義太過高遠,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於世尊入寂之後,即由文殊大士結集,藏之龍宮,垂六百餘年,隱而不傳。迨龍樹菩薩興,始入龍宮誦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於義天焉。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步入華嚴“一乘圓教”的法界之門

 

  法藏(643~712年)在繼承杜順(557~640年)、智儼(602~668年)的華嚴理論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並正式建立了華嚴宗。在其著述中通過對“五教”與 “十宗”判教理論論述,證明一切佛教經論中唯有《華嚴經》的義理最為高深圓滿,是“一乘圓教”。十玄六相為其根本教義。並又通過“法界”緣起無盡和圓融理論的論述,華嚴宗為佛與眾生,彼岸與現實世界融通無間的修行解脫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法界緣起思想在大乘解脫論中的真詮   作者:胡春業

  華嚴宗主要的教理是法界緣起。法界萬事萬物的緣起關係是諸緣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華嚴宗主要用四法界、十玄門、六相等教法來闡述這無盡緣起的意義。以解脫的般若實踐觀行來看,可謂為窮理盡性的法門。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悟入一真法界的音聲法門-華嚴篇  作者:賴靜涵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照。」

  -《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華嚴宗名列中國佛教的「教下三宗」。和天台宗一樣,華嚴宗也是有判教和止觀,只是華嚴宗強調佛陀所證得的「一真法界」,多出一份玄妙離奇的描述,因此常被誤為光說不練的「名相佛教」和「口號佛教」。事實上,華嚴宗和天台宗一樣,重點不在哲學,而在止觀。修行的目標是在於悟入經中闡述的「一教圓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釋尊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佛境界。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今禪宗祖師,接引學人,若是鈍根之者,勸令修淨。參禪多年,沒有成就者,亦勸令改修淨業。若想一生成辦,免墮惡趣,唯有淨土,最為便捷,廣被群機,實在不可思議之法門也。

   有人說修淨土法門,應當專修,剋期求一心不亂,往生才有把握。縛地凡夫,不宜兼修,工夫不至一心,決難往生。或僅依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導歸淨土,那是法身大士之所為,我們凡夫,不可與法身相比。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大乘兼淨之意義


 大乘行門,所以異於凡小者,大乘以自利利他為宗旨,以無上菩提佛果為歸趣。他的因行,
是上求佛法以自利,下濟眾生以利他。所謂菩薩者,須具慈悲之胸襟,修習般若大智,明慧觀察
,諸法實相,畜養悲智,習成種性。以智導悲,以悲策智,悲智相資,成無礙行。智悲雙運,乘
大願風,遍入諸趣,利益眾生。離眾生無菩薩道可修,菩薩不能捨眾生行大乘法。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學佛之要,在先開知見。正知見對於學佛之重要,不可輕視。知見未開,多走歧路,對人對己都無裨益。所以法華云:「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學佛首先須深入經藏,廣求開解,圓解無闕,義理通順,然後才能談到修行。無解之行,謂之盲修。理路不明,難契真性。瓔珞經云:「信位菩薩,須經十千大劫,才能入住。」初學之人,以信為首,信滿才能發心。修信就是求開解知見。知見愈明利,信念愈充實,論時間通須一萬大劫,何等之不易也。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年佛在說華嚴的時候,在座的都是阿羅漢,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連他們都不懂,其餘更不用說了。這些阿羅漢們如聾如盲,好像跟聾子一樣,好像跟瞎子一樣,參與了法會。但對法會殊勝的內容,殊勝的言教,聽了,與沒聽一樣,此為如聾;看到,與沒看一樣,此為如盲。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肆、如何依十行而離世間

一、無屈撓行

「離世間」並不是要遠離這個世間,《華嚴經決疑論》說:「是佛果後,普賢常行無休息,常處世間而無染污,名離世間。此普賢常行還以根本普光明智,還普光明殿中說,明不離初信之果用,恒利眾生恒在世間,而無染污,名離世間品。」 《新華嚴經論》云:「是一切諸佛皆成佛果,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為利世間品。」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無違逆行(忍辱波羅蜜)

在〈離世間品〉中,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無違逆行的問題是:「菩薩發無畏心的是指什麼?」普賢菩薩回答:「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何等為十?所謂滅一切障礙業,發無畏心;於佛滅後護持正法,發無畏心;降伏一切魔,發無畏心;不惜身命,發無畏心……離二乘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無所畏心。」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薩自問自答,他說:「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曾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離世間品〉在《華嚴經》中的地位與特色

澄觀清涼國師將《華嚴經》分為七處、九會、五周、四分。第一會在摩竭陀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演揚如來依正因法及果報境界,令眾生由欣慕而生信。是為四分中之第一「舉果勸樂生信分」,於五周中屬「所信因果周」。自第二會到第七會的「修因契果生解分」是對法起解,因此二會在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三會在忉利天宮,說十住法門;四會在夜摩天宮,說十行法門;

mos1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